




在新品宣传推文的标题中,喜茶写道:“吁——上新!马不停蹄送清凉”。被标题吸引打开文章的消费者,看到产品原料后恍然一个大明白,可以瞬间理解到产品名的精髓所在。依稀记得去年年底,一个名叫QQㄋㄟㄋㄟ好喝到咩噗茶的珍珠奶茶点单视频火遍全网,引发大批网友对叠词奶茶名字的吐槽。有网友调侃,“珍珠奶茶这种纯真质朴的名字已经满足不了大众品味了。”


这款产品的主要原料为柚子和草莓,起名一颗柚莓了,既追上了谐音梗的热度,也让消费者很快能猜想到这杯饮品是由哪些水果做成的。此外,这款产品在宣传和推广方面也紧跟时代(网络)热点。SEVENBUS微信公众号的新品推文中,打出宣传语“仅限三天,再不喝柚莓了”。在推文末尾,还发起了谐音互动。

无论是产品名字,抑或是品牌发起的宣传活动,都无限贴近年轻人,让这些懂梗、爱玩梗的年轻人看到活动就会心一笑,并积极参与进来。

早些年,满杯葡萄、满杯红柚、满杯金菠萝等等凸显用料的奶茶名字火了起来。如今这一起名法则依然适用,而且有了更多创新。
我发现一个深圳品牌醒牧,甚至将产品名字具象到了多少克的程度。
例如十粒草莓、两个新奇士、400g葡萄等等,将产品用料清晰明了地写出来。

醒牧的创始人Ray告诉我,在品牌创立初期,他们很难像大品牌一样获取到稳定的NFC供应链,所以选择了用“堆水果”的方式,通过不断增加新鲜水果的用量来找到茶感与自然果味的平衡。
醒牧发现,纯用鲜果用量很大,于是就产生了将水果用量和产品名绑定的起名创意,像400g葡萄、十粒草莓、两个新奇士、三个猕猴桃等产品名都是由此而来。

在最终确定使用这些“简单粗暴”产品名之前,醒牧也研究了市场大牌的产品名称,如奈雪的霸气系列和喜茶的多肉系列,发现其背后的逻辑,也都是希望在产品名字上就能向消费者表达用料扎实的特点。
因此,这样的命名逻辑在醒牧后续的新品研发上也一直沿用。
Ray告诉我,很多消费者都会表示这样的命名很有趣,而扎实的用料,也让很多消费者成为了回头客。
醒牧日均营收中有近70%是来自于门店的回头客,也成为了所在商业综合体中入驻最久的品牌之一。

现在的饮品店老板,已经无法被几个字词满足了,他们需要的是一句话。
上海有一家名叫村口大树的咖啡店,店内有一款名叫随时幻灭的爱情的饮品。

简简单单一句话,直接吸引带着同样心情来喝咖啡的消费者。
瑞幸咖啡7月推出的几款新品中也出现了“一句话”的名字:杨梅很好喝、车厘子很好喝等等。
虽然是一句话,但简单上口,又能直截了当概括产品特点,为一些“点单选择困难症”消费者提供了方便。


近几年的产品起名还有一个趋势:突出产品在制作环节的特色。比如生打椰椰的生打、爆锤柠檬茶的爆锤等关键词的提炼,都找到了新的产品标签。

生打、爆捶、手剥这样的具有画面感和场景感的字眼,令消费者很容易联想到背后的工艺和制作过程,精准传递了产品特色。而人工手作的加工过程,也体现了品牌在产品上的投入,为一杯饮品增加了价值感。类似的还有百分茶的手舂系列,把手工舂捣写进了名字里。



当问起这些名字的起名缘由时,张骐尧说,RH煤渣茶是由树莓和山楂制成,其中树莓的英文名是Raspberry、山楂的英文是Hawkthorn,所以产品起名叫RH煤渣茶;

泡泡浴是一款气泡茶、微醺的格格中添加了野格酒。采访完我的感受是,这些奶茶名字都是有迹可循的,虽然听起来“不像是能喝的产品”,但偏偏又很形象。一旦消费者get到茶饮店的隐藏小心思,就会与茶饮店达成一些默契,在与朋友解释这些“梗”的由来时,仿佛化身品牌的“宣传大使”。此外,张骐尧说,曾经有一位名叫“格格”的顾客来到店里,毫不犹豫地点了一杯微醺的格格,并且与店员聊了起来,后来也成为品牌的常客。


还有大家已经非常熟悉的幽兰拿铁、蔓越阑珊、声声乌龙、桂花弄、筝筝纸鸢等等。

这样的产品名字除了延续品牌整体风格,也会吸引消费者主动询问“这是一杯怎样的产品”。接下来,店员就可以发挥自己的口才,为新品进行推广。


摩根定理上面加满了奶油和碧根果碎,笛卡尔的思考是由巧克力+红茶组合而成。

这些有新意又风格统一的名字,能快速在消费者心中留下印象,而且让人更有分享欲,从而形成一定的品牌认知,不断带来新的打卡尝试(当然,数学是童年噩梦的顾客除外)。

统筹|笑凡 编辑|居居 视觉|江飞文章为咖门原创,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