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咖啡豆与商业咖啡豆,很多人会的认知是品质上的区别,精品豆就一定比商业豆品质更好,价格自然也更高,至少市场一直都这么教育消费者的。这个认知应该是根据精品咖啡协会SCA的说法,通过他们的杯测制度,杯测分数80分以上的为精品咖啡豆,不足80分的为商业咖啡豆。但事实上,除了比赛或者主动送样以外,SCA都不会给豆子评分,我们所说的SCA评分,其实是SCA做培训时所教导的打分方式,而学员们按照这一方法所打出的分数。似乎SCA的这个区分方法到目前为止仍有比较大的局限性。
也许先回到精品咖啡这个概念提出时寻找线索。那时咖啡已经是仅次于原油的大宗商品,纽约咖啡交易所的C型咖啡期货以19个国家的阿拉比卡咖啡豆交割标价的,其中以巴西咖啡对期货价的影响最大。精品咖啡,准确的说应该是“Specialty Coffee”一词是1978年娥娜·努森(Erna Knutsen)女士,在法国咖啡国际会议上提出。她当年说是这么表述的,“Special geographic microclimates produce beans with unique flavor profiles.”「在产区独特微型气候与地理条件下,培育出具有产区风味的咖啡豆」。“Specialty”一词是特产的意思,“Specialty Coffee”也就是“特色咖啡”,也就是说每个小地方出产的咖啡都应该具有该地区的产区特色风味。只是后来翻译成中文的时候变成了「精品咖啡」,意思就变了。
这个说法的提出,主要是因为当时的咖啡有一个市场指定价(期货价),对于农民来说,产量比质量重要。而且每个大产区都会把所有农户所产的咖啡豆混在一起,风味也基本很单一,就算里面有品质再好的咖啡也会被平均掉。而提出精品咖啡,就是要把品质好的咖啡豆独立开来,用高于市场价收购,以此提高咖啡豆的质量。那剔除掉滥竽充数的咖啡豆后,就能真正地体现出当地的产区风味。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耶加雪菲咖啡豆的产区风味是柑橘、茶韵。蓝山咖啡豆的产区风味是均衡、醇厚。大家为了把两者区分开来,就把大宗商品豆也被称为「商业咖啡豆」。但事实上,精品咖啡豆与商业咖啡豆的界定非常模糊,而且相差没有大家想象中那么遥远。以埃塞产区为例,人们所说的G1,和G2,看分数,似乎是不同的两个等级,而在埃塞产区,两者都列为Q1级进行出口。
当然,在一些能拉开距离的知名的豆子上,它与其他的一些豆子风味区别会很大。在熟豆层面上,咖啡豆品质大大提升了,也是具有产区风味,从品质、产区风味特点、Specialty Coffee的定义上,也可以把它称为精品豆。这其实是由产区风味所导致,而在同一个地区,相同品种,相同的海拔,相同的处理方式,品质上来说则是相当的接近。有些朋友会认为“精品豆的卖相一定比商业豆好。”例如有不少朋友是对于埃塞的G1级咖啡豆产生了怀疑,很多人看到一包豆子里面大小不均,就认为是掺了其他咖啡豆进去,或者用等级低的咖啡豆冒充G1。这也是一个很大的误区,咖啡的等级是提供给生豆商人议价之用,购买等级差的原材料,意味着你需要花费更多的人工成本去挑选才可以达到供应市场的要求,不管是高等级还是低等级的豆子,经过层层挑选,在市场上出现的品质也达到了很接近的水平。
所以,在烘焙当中,如果你用低等级的豆子,可能意味着你需要花费更多的挑选时间,在这种情况下,其实会更愿意直接选择高等级的豆子。另一方面,咖啡作为各个生产国的经济支柱,低等级的豆子用于出口并不常见。不同的产区之间,有自己的等级制度。有些国家以硬度,有些国家以大小,埃塞则以瑕疵豆的数量。事实上,埃塞豆无论多高的等级,大小不一都是正常的现象,因为埃塞的生豆分级是以瑕疵率划分,对于豆子的大小并没有要求。而且又因为埃塞咖啡品种非常繁多,经常一片林子里能混上数百种咖啡品种,当地以「原生种」代称,既然是不同的品种,结出来的果实有大有小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了。因此,判断豆子的好与坏,并非有统一的标准,更多是以每一批的豆子为准,咖啡的等级,更多只是生豆商人采购原材料时的一个参考,在市场上认为好与坏的豆子,它在产地时的价格,并没有人们所想象的巨大。
最后,如果大家还纠结精品豆与商业豆的概念,那么在购买咖啡豆的时候,可以购买产区信息能追溯到庄园或者小产区的咖啡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