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精品咖啡文化杂志饮品界网 除了水,咖啡是世界上消费最多的饮料。几个世纪以来,来自不同文化和各行各业的人们一直在享用这种冲煮饮料。咖啡有着悠久丰富的历史,在我们生活中亦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因此我们对咖啡有很多了解,自然还有很多误解。 随着时间的推移,关于咖啡的某些「谣言」依然在流传和生长,不见减少。今天,小编想跟大家谈谈一些最常见的咖啡「谣言」,直截了当地记录下来。 咖啡「谣言」#1:深烘焙比浅烘焙咖啡豆含有更多咖啡因 再也没有比唿吸着完美烘焙咖啡的浓郁香气,开启每一天的美好生活,更值得振奋人心的事了。但每个人对于清晨第一杯咖啡的最佳烘焙度都有自己的看法,很多人认为越深越好。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人们普遍误以为「深烘焙比浅烘焙咖啡豆含有更多咖啡因」。 听起来挺合乎逻辑的。深烘焙咖啡豆色泽亮丽,香气饱满,风味浓郁。为什么咖啡因含量不是“更丰富”呢? 事实是,大多数咖啡豆所含的咖啡因量大致相同,与烘焙程度无关。 请注意,我们说的是“大致相同”。不同的烘焙方式有细微的差别,当加热一颗咖啡生豆时,它会慢慢变暗,最终变成浓郁的棕色。咖啡豆越黑,代表烘焙的时间越长。而热量会减少豆子中的咖啡因含量,所以较轻的烘焙程度能保留略微更多的咖啡因,因为它们在焙烤过程中受热的时间较短。 基于这个原因,传统的早餐搭配咖啡通常由浅度到中度烘焙的咖啡豆冲煮而成。或者你喜欢在早上喝更浓郁,更深烘焙的咖啡?如果是这样,也不用担心,因为深烘焙的咖啡豆在烘焙过程中脱去重量更多,在相同克数的情况下反而会比浅烘豆子使用得稍微多一点。因此,不同烘焙程度之间的咖啡因含量实际差距可以忽略不计,并且在你的早晨那杯咖啡中不会产生很大差异。 咖啡「谣言」#2:意式浓缩咖啡比普通滴滤咖啡含有更多咖啡因 走进一家咖啡馆,问问任何人:“哪种饮料含有最多的咖啡因”,除了咖啡师外,可能大部分答案都是浓缩咖啡Espresso。 虽然浓缩咖啡具有「味道浓烈、强效提神」的美誉,但你可能会惊讶地发现,一杯标准12盎司的滴滤咖啡比一杯浓缩咖啡含有更多的咖啡因! 这种关于意式浓缩咖啡的误解主要因为:一杯浓缩咖啡要比一杯普通滴滤咖啡更浓。传统制作的浓缩咖啡因其浓度较高,因此只有一小杯。浓缩咖啡呈现奶油状,浓稠和微苦,表面有一层美丽的咖啡油脂(Crema)。这么浓稠、浓郁、浓烈的浓缩咖啡,咖啡因含量更高似乎也很合乎逻辑啊? 但,一份标准的双份浓缩咖啡(两盎司)中含有大约80毫克的咖啡因,而一杯标准12盎司的滴滤咖啡却含有约120毫克的咖啡因。 公平地说,以盎司为单位进行对比的话,浓缩咖啡确实比滴滤咖啡含有更多的咖啡因。然而,我们中很少有人足够勇敢地用咖啡杯装满一整杯的浓缩咖啡。 下次,如果你想要在下午茶里获得足够的提神效果,点一杯手冲咖啡都会比浓缩咖啡更有效。 咖啡「谣言」#3:Espresso只是一种饮料 在咖啡世界,Espresso经常被误解。Espresso是一个词,用于描述使用特定技术冲煮的意式浓缩咖啡。然而,Espresso远不止于此: Espresso是一种咖啡冲煮方式,可以制作出一杯浓稠浓郁的饮料,表面那层油脂称为Crema,精致地漂浮在上面。浓缩咖啡也被用来调配其他咖啡饮料,例如拿铁咖啡,卡布奇诺咖啡和红眼睛。 Espresso也是一个用来描述咖啡豆烘焙程度的词。当一支豆子被描述为Espresso咖啡豆时,通常意味着咖啡豆经历至少200°C高温烘焙,呈现出深棕色,乃至黑色的色调。用于描述这种深度烘焙咖啡的其他词语还有法式烘焙,意式烘焙和西班牙烘焙。 Espresso并不是咖啡品类的一种。Espresso的咖啡豆可以来源任何原产地,只要被烘焙至深咖啡色,任何咖啡豆都可以用来制作Espresso,尽管一般情况下最好是深烘。 Espresso也不是一种研磨度标准。在制作Espresso时,需要使用精细研磨的咖啡粉。你有时可能发现一些“Espresso咖啡粉”,但这仅仅代表着豆子已经被磨成更精细的粗细度,适合于意式咖啡机或是摩卡壶。事实上,不同咖啡机冲煮Espresso对研磨度要求非常挑剔善变,稍有差异便难以完美萃取。 Espresso可以使用拼配豆子,也可以使用单品豆子。Espresso咖啡豆中混合的咖啡豆种类以及烘焙程度,可以因人而异。 咖啡「谣言」#4:咖啡一定要趁热喝 我们都喜欢一杯热腾腾的咖啡;但问题是,你的咖啡可能太烫了。 你有没有注意到,当你从冲煮器具中倒出新鲜咖啡时,咖啡会有一种味道,而当你将咖啡放置足够长的时间以冷却至室温后,它就会开始呈现出另一种新的风味特征?这是因为你在咖啡中品尝到的细微元素与温度有很大关系。 为了获得最佳味道,建议在60-80℃的温度范围内享用热咖啡。因为在高于80℃的温度下,咖啡的氧化速率会大大增加,短时间内就会变得更加苦涩。若然来不及及时饮用热咖啡,不妨采用加冰等快速冷却方法保存下来。 使用高于96℃接近沸腾的热水冲泡咖啡更是大忌,咖啡粉可能会被灼伤,你喜爱的那些咖啡风味将会被焦苦味掩盖。使用适当的水温冲泡咖啡,才能冲煮出最美妙的咖啡风味,而又不至于烫伤你的舌头。 咖啡「谣言」#5:最新鲜的豆子能冲出最好喝的咖啡 新鲜度是冲煮一杯好咖啡的最重要因素之一。通常我们会计算豆子的最佳风味期还有多久,以便在它失去新鲜度之前用掉,但很少人会计算我们应该养多少天才足够让豆子进入最佳风味期。 在咖啡烘焙过程中,热量通过分解咖啡豆中的糖和氨基酸而产生二氧化碳。这些积累的二氧化碳会在接下来的12至72小时内缓慢释放出来。如果你在烘焙后过早冲泡咖啡,因为咖啡豆没有完全“排气”,残余的二氧化碳会影响咖啡萃取,风味会受到影响,带来略带苦味、酸味的余韵。 不同的咖啡豆品种产地,造成的风味偏差也有不同,有些品种甚至会表现出一点青草味,但是在养豆完毕就会散去。 一定要检查咖啡的烘焙日期,或者询问烘豆师,你的咖啡豆什么时候能到达最佳风味期。大多数烘焙程度的咖啡豆最佳风味期从第二天或第三天开始,然后在第十天到第十四天开始状态下滑。 咖啡「谣言」#6:冷冻咖啡豆能保持新鲜,延长最佳风味期 有很多人坚持将咖啡豆(或咖啡粉)放在冰箱中可以保持新鲜度,延长咖啡的风味期。如果他们喜欢喝这种保存方式下得到的咖啡,那么我们无需争论。 当我们想知道冰箱究竟适不适合保存豆子的时候。首先需要了解新鲜咖啡豆的三大天敌:空气,水分和热量。 将咖啡豆放在凉爽、阴暗的地方以保持新鲜度很重要,这么看起来冰箱似乎是一个完美的地方。问题是这些环境中的水分却会影响咖啡的味道。 咖啡豆,无论是整颗的还是已经磨成粉的,都是多孔疏松状结构的。它们会吸收周围的空气,冰箱的环境对咖啡豆来说太潮湿了,而且你的豆子还有可能会吸收到冰箱里的异味。 其实,只要咖啡豆存放在密闭容器中,远离热源,光线和湿气即可。阴凉干爽的厨房或厨房橱柜就是存放新鲜咖啡豆的完美选择。 咖啡「谣言」#7:表面有/无油才是新鲜咖啡豆 我们喜欢打开一袋新鲜烘焙的咖啡豆,唿吸一口咖啡香气,然后看那些光滑油亮的豆子从手指中滑落。烘焙完美的话,每颗豆子都像一颗小宝石。如果是宝石的话,当然是越光亮越好。但如果是咖啡豆呢? 有光泽的咖啡豆会被认为是质量和新鲜度的标志。但其实呢,咖啡豆表面美丽的油性光泽与新鲜度无关,与烘焙有关。 较深烘焙的咖啡豆,例如法式烘焙,在烘焙过程中被加热到更高的温度。在较深的烘焙中,咖啡豆的温度升高导致豆表破裂,毛孔张开,天然油脂逸出。这就形成了美丽的油性光泽。 较轻的烘焙,例如肉桂烘焙,就绝对无法达到这些要求。较轻的烘焙下咖啡只会显得干干巴巴,麻麻赖赖,有时甚至会显得黯淡无光,“死气沉沉”。 但豆子表面的油性外观只是烘焙的标志,绝不是新鲜度的指标。 确保你拥有最新鲜的咖啡豆的方法,是在小批量烘焙店里购买,一次只购买足够冲煮两个星期的份量,并正确存放咖啡豆。 咖啡「谣言」#8:咖啡豆烘得越深,咖啡越有味道 咖啡的独特风味是由两个方面造成的:生豆和烘焙。单品咖啡具有自己独特的「风土地域」特征,可根据你如何烘焙来稍微增强或改变。烘焙过后,研磨和冲煮方法也会影响最终的风味。 怎么组合才能得到最美味的咖啡呢?这是一个常见的争论,但深烘咖啡豆并不是明显的赢家。 咖啡生豆最开始时是绿色的,有青草味,不可饮用。在烘焙过程中,豆子会逐渐失去那些生涩的、青草味的植物风味,经历一个不可思议的转变。每加深一点烘焙度,都会让豆子更远离植物味的特征。当豆子被烘到深度烘焙的时候,它几乎不会保留任何原始的风土特征,并且已经明显变得醇厚。 较浅烘焙的咖啡,因为保留更多的复杂性和水果调,被一些人认为是最美味的烘焙程度。 如果你不确定从各种烘焙度中可以得到什么风味成分,这里有一个简单描述: 浅烘:明显的酸调,水果味,带点烤面包、烤谷物味道; 中烘:酸甜均衡,清淡的水果风味,坚果味; 中深烘:酸度小,质感较重,辛料香气浓郁; 深烘:极少甚至没有酸味,顺滑圆润,醇厚,坚果、巧克力味 最美味的咖啡烘焙度是哪个?肯定是你最喜欢的那个。如果你还不确定,不妨多点尝试各种不同的咖啡豆。 这八个「谣言」只是围绕咖啡的诸多误解中,其中一部分而已。如果你对咖啡还有什么其他问题或者不解,可以留言给小编哦~【推荐阅读】:咖啡不是妖魔!关于喝咖啡你必要了解的几个误会!咖啡消费最大的误区:现磨咖啡就是新鲜咖啡?关于咖啡的5个“谣言”!你还信着几个?
免责声明:本文部分图片来源网络,网站部分内容如图片、我们会尊重原作版权注明出处,但因数量庞大,会有个别图文未来得及注明,请见谅。若原作者有任何争议均可与网站联系处理,一旦核实我们将立即纠正,由“饮品界网”整理编辑,转载请注明,本文意在传播咖啡文化,若侵权请告知删除,谢谢~!
免责声明:本文部分图片来源网络,网站部分内容如图片、我们会尊重原作版权注明出处,但因数量庞大,会有个别图文未来得及注明,请见谅。若原作者有任何争议均可与网站联系处理,一旦核实我们将立即纠正,由“饮品界网”整理编辑,转载请注明,本文意在传播咖啡文化,若侵权请告知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