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小伙伴问前街,“为什么有些咖啡豆的等级写着AA、有些写着G1、还有些写着SHB,这些字母看起来毫无规律,我怎么知道哪个等级高,哪个等级低。”为什么需要分级?走进水果商店,我们经常会看到同一款水果会分成两个货栏,上面写着同样的品名但价格却相差甚远。但走近一看,你会发现价格高的那栏水果硕大,卖相好,价格低的那栏水果个头小些,卖相没那么美观。农产品无法像工业品那样做到标准统一,参差不齐乃是正常现象,所以制定分级标准来规范咖啡豆的品质。同时也为生豆商人采购生豆提供一个价值参考。正如前面那些小伙伴问的一样,AA、G1、SHB这些都是咖啡生豆的等级,但这些等级是来自不同咖啡产国的标准。为什么不采用统一的生豆标准?也许有些小伙伴会感到疑惑,为什么不统一咖啡豆的分级标准呢?这是因为每一个产国的地理环境、种植模式不太一样,所以也造就了每个产国在制定生豆等级时会根据国情出发,采用的标准也因地制宜,大致分为瑕疵率、生豆大小、种植海拔、杯测品质这些方向。以瑕疵率为分级的主要依据,最具代表的是埃塞俄比亚的分级制度。埃塞的分级是以每300g生豆中含有多少瑕疵豆而定的,例如G1是每300g生豆中不得超过3颗瑕疵豆,G2是每300g生豆允许含有4-12颗瑕疵豆……这是因为埃塞俄比亚的咖啡种植模式比较原始,以小农种植为主,而且早些年粗糙的处理方式使得咖啡豆的品质极不均衡。因此就以瑕疵数量来分级,瑕疵少的咖啡批次等级就高,售价也自然高一些。埃塞境内拥有许多野生的咖啡品种,当地一般用原生种来统称,在这些复杂繁多的品种中,有些咖啡品种的咖啡豆比较大,有些品种比较小,有些品种的咖啡豆虽小,但却有不错的风味表现,所以利用生豆体积来分类不现实。埃塞地形为高原,海拔高且较平坦,所以利用海拔来进行分级也不适合。以咖啡豆大小为分级标准的最具代表性的国家是肯尼亚,虽说肯尼亚咖啡的等级众多,实际消费者能接触到的咖啡豆只有AA、AB、PB。因为肯尼亚普遍种植的咖啡品种为SL28与SL34,所以理论上咖啡豆越大的品质就越佳。PB这个等级比较特殊,PB是Peaberry的即“圆豆”,是一颗咖啡果实只有一粒种子,虽然目数在14-15目左右,但因其特殊形状的存在,把它挑出来可以以AA的价格出售(不然就划归C级了)。以海拔高度作为咖啡豆等级划分标准的产国多集中在中美洲地区。这里的山脉耸立,海拔跨度大。而因为阿拉比卡咖啡豆种植海拔越高,其质地越硬,风味越佳。又因为各大产国境内的可种植咖啡的海拔高度不完全一样,因此这些国家会根据自己的国情在制定分级的标准也有所不同。比如哥斯达黎加、危地马拉、巴拿马是以硬度来描述等级的,最高等级都是SHB,但大家对SHB的海拔定位有些区别,哥斯达黎加是把海拔1200米以上的咖啡豆定义为SHB,危地马拉是把海拔1350米以上的咖啡豆定义为SHB,巴拿马是以1400米以上的咖啡豆定义为SHB。也有一些产国是以多种因素作为分级标准的依据,例如牙买加的咖啡分级制度,是采用了生豆大小与海拔高度作为依据,根据海拔高度的不同分为蓝山咖啡、高山咖啡与牙买加优选咖啡。根据生豆大小分为NO.1、NO.2、NO.3。巴西的咖啡生豆标准是根据瑕疵数、生豆大小以及风味测评来分级的。例如一款咖啡生豆的袋子上写着“NY2 SC-17/18 Good cup”。前面的NY2表示的是瑕疵数量的等级,巴西最高的等级是NY2,并没有NY1级。SC-17/18表示的是这袋咖啡豆的生豆大小在17-18目。“Good cup”是指咖啡的杯测品质。按杯测品质分级可分为“Fine cup、Good cup、Fair cup、Poor cup、Bad cup”。因此,各国的咖啡豆分级标准所依据的项目都不太一样,也就是说,判断豆子的好与坏,并没有统一的标准,也就无法利用生豆等级进行跨国对比。而且这些分级标准针对的是生豆的状态,更多的是生豆商采购咖啡豆的一个参考。而来到熟豆市场上,这些等级的影响更少了,因为清一色都是AA、G1、SHB这些最高等级,最多只会见到分级标准的头两个等级,后面那些几乎难以见到。至于在熟豆市场上认为的好豆与差豆,它们在产地时的价格,并没有人们想象的差距那么大。-
为什么各国咖啡生豆分级情况都不一样?
2022-10-28
责任编辑:新鲜烘焙好咖啡的
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