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咖啡因的发现及其药理作用19 世纪中叶, 德国化学家F. F. 伦格创造出“咖啡因”一词。它的前半部分是德语的“咖啡”(kaffee),后半部分是化学药品类后缀“因”(-ine)。法语将其译为“caféine”,而英语形式则是“caffeine”。咖啡因是一种生物碱(自然生成的化合物,大多是兴奋剂),可用作自然杀虫剂;而大型动物也很爱这种物质(它们毫不费力就能消化咖啡豆,这是咖啡因发挥作用的基础),我觉得就是它的额外功效了。热带地区生存竞争激烈,植物用以保护自己的手段也演化得愈发复杂——大多数生长于此的植物含有能改变精神状态的生物碱类物质。除咖啡外,超过60 种植物含有咖啡因,包括茶树、可乐果、巴拉圭茶(流行于南美洲,叶子与茶叶相仿)和瓜拉那浆果等。如果从词源学的角度参考咖啡因一词的起源,不得不说,它的真正定义应该是“咖啡化学药品”。这种“咖啡化学药品”是当今世界使用最广泛的药品,超过尼古丁甚至酒精。《新科学家》杂志称,大约90% 的北美人每天都要消耗咖啡因(咖啡占75% 左右)。人类对咖啡因的提神效果如痴如醉,因此有越来越多的消费品加入了合成形式的咖啡因。最明显的例子当属碳酸饮料、软饮料和目前大行其道的能量饮料,冰淇淋、口香糖甚至剃须啫喱也概莫能外。

咖啡中的咖啡因含量知多少一杯200 毫升的过滤式咖啡(如手冲咖啡), 其咖啡因含量——这一数字可能相差巨大——通常约120 毫克(0.12 克),即600 毫克/ 升。据估计,全世界每年消耗约12 吨咖啡因,相当于8000 亿杯咖啡。咖啡因通常占生咖啡固形物的1.2% ~ 2.5%,占干咖啡果的0.7% 左右。罗布斯塔品种曾因其超高的咖啡因含量而闻名,但有证据显示,品种、种植因素和加工方法同是影响咖啡因含量的原因。近年来的研究大都认为,咖啡因的熔点是178℃,偏深度的烘焙可使咖啡因分子升华,但咖啡豆的重量和密度也在总体下降,因此去咖啡因的效果就被抵消,咖啡因的实际占比基本没变。所以,如果有人根据咖啡因含量与烘焙曲线的关系挑选咖啡,他可能还是不够在行。咖啡因的可溶性很强,理论上说,成品咖啡因的损耗量几乎甚至完全与冲煮技巧无关。当然,冲煮比例(咖啡与水的比例)能影响咖啡因在单位成品里的相对含量,因此最好根据自己用掉的咖啡豆克数而不是咖啡本身的多少来衡量咖啡因的含量。人们普遍认为咖啡因没有味道,但实际上这种看法不正确。纯咖啡因的苦味极强,即便咖啡中的含量不高,整体苦度的10% 还是来源于它——足以让我们区分正常咖啡和低因咖啡之间的微妙差别了。

咖啡因对人体的作用及起作用时间人体代谢咖啡因的能力极强,因此我们几乎马上就能感受到它的效果。约30 分钟后,咖啡因的功效达到最强;3 小时后,效果减弱至峰值时的一半。咖啡因完全排出体外约需12 小时,具体时间因人而异,取决于水合作用、食物、锻炼、吸烟喝酒状况、种族、年龄甚至性别等诸多因素。本内特· 艾伦· 温伯格和邦妮· K · 比勒在《咖啡因的世界:关于世界上最流行之药品的科学与文化》一书中提到,一个不抽烟、用酒精饮料配咖啡的日本男性,他感受到的咖啡因效果“比一个抽烟、禁酒或使用口服避孕药的英国女性要长5 倍的时间”。咖啡因对大脑和交感神经系统的生理、心理影响急促而明确,说来惭愧,人体本身很少能主动这么做。咖啡因首先解除致使我们昏昏欲睡的生理机制的控制,然后自己接管控制权,激活神经元,再由后者刺激脑垂体,从而提高人体心率,急剧释放大量血糖和肾上腺素。咖啡因之所以能实现这样的效果,是因为它在化学层面与腺苷分子相似,都能骗过大脑中的神经元(神经细胞)。人体大量耗能时,腺苷的浓度升高,像膨胀的泡沫一样附着在神经元上,致使脑功能怠缓、疲倦感来袭。咖啡因如同腺苷的邪恶分身,它欺骗神经元并取代了腺苷的位置,这种非常规的现象被称为“竞争性抑制作用”,也就是说,咖啡因与神经元上的腺苷受体竞争并取而代之,从而抑制了腺苷的效果。既然咖啡因顶替了腺苷,是不是神经元就能恢复正常呢?咖啡因妙就妙在它的作用与腺苷完全相反,居然能比平时更快地使神经元进入受激状态。脑垂体位于大脑底部,是豌豆大小的腺。它接收到神经元的信号,刺激交感神经系统进入“战斗还是逃跑”模式——相当于人体的紧急预案,此时瞳孔扩大,心率加快,储存在肾脏内的血糖被释放。正是这种双管齐下的生理攻击机制,使咖啡因的提神效果如此之好。


以上科学解释如果令你昏昏欲睡的话,那只要记住:适量喝好咖啡(比如一天1-3杯手冲精品咖啡,或到咖啡馆点上一杯拿铁/卡布),它让我们心情愉悦,身体健康,记住这三点,就够了。【版权信息】本文节选自新出版的咖啡书《终极咖啡指南》,原作者为英国的Tristan Stephenson,由李龙毅翻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并授权“咖啡精品生活”微信公众平台独家发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谢谢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