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瓶咖啡正在日本持续扩张。
这个吸引了全世界咖啡从业者的精品咖啡品牌,正在商业化道路上一路狂奔,甚至被业界解读为“精品咖啡商业化的标志”。是时候泼一盆冷水了。它不会带来什么浪潮,只是个不可复制的商业“怪咖”。
【 1 】蓝瓶咖啡的“迷之崇拜”
那个延烧全美的“蓝色瓶子”,如今红到了日本。
继去年在东京开设两家分店后,蓝瓶咖啡继续开疆扩土,近日又在新宿落子。设计、布局、体验、理念……一时间各路分析神帖闪闪而至,在国内算不上大的咖啡圈儿里,狂带一波节奏。目前看上去,“第三波咖啡浪潮”中,蓝瓶咖啡是将手工咖啡馆商业化、开展规模经营的最成功的案例。
啡姐觉得,蓝瓶咖啡如果在国内开店,生意一定会好得飞起,没跑。想想当年,星巴克面对几乎没有咖啡概念的中国市场,用品牌和文化满足了消费者的身份认同感,成为装X的不二之选。当这种需求在星巴克越来越难被满足,在积攒了大量的品牌势能后,蓝瓶的出现很难不引起一轮新的“迷之崇拜”。
蓝瓶咖啡成功,真的是精品咖啡全面繁荣、商业化时代到来的标志么?
不是。
【 2 】难以复制的“怪咖逻辑”
即便放在全球范围内,蓝瓶咖啡,也只是个商业“怪咖”。
Seth Godin在《怪咖时代》讲到,“不用关注中间消费者,讨好一群特别喜好的‘怪咖’,你就可以藉由这群狂热者来撼动市场。”
蓝瓶咖啡正是“怪咖”商业逻辑的践行者。
创始人James Freeman曾表示:这是一个高投入换取高回报的逻辑。
蓝瓶咖啡的扩张——那艺术水准的装修,那强调互动的格局、那每一家都是独立咖啡馆的气质……每一项背后都指着那些可爱的小纸片。
当然蓝瓶不差钱,2015年它刚刚完成了 7000万美元的融资,而早前的两轮融资中,也已筹得 4600万美元。
对一个咖啡品牌来说,这是一个不小的数字。
品牌势能+巨额资本,瞄准了全世界的咖啡发烧友。
所以,从蓝瓶咖啡的扩张路径来看,蓝瓶是超脱市场的,是超越一般商业逻辑的,是商业上的怪咖品牌。
但是,咖啡极客的市场就那么大,你指望会出现第二个蓝瓶?
更别指望它会引导精品咖啡商业化的浪潮。
【 3 】已经“供大大大于求”,你还在找小众市场?
蓝瓶咖啡打的是精品小众牌,西方消费者浸泡咖啡文化多年,它面对的仍是一个充分且高频次的消费群体。
反观国内,不是啡姐不看好国内精品咖啡市场,只不过一个特别明显的经济学场景摆在眼前——供大于求。“供”还在持续上涨。
在国内,服装市场OK、数码产品市场OK,甚至餐馆都OK,但咖啡不行。因为一个你们大概都知道的数据,目前世界目前人均年咖啡消费量在240杯左右,在中国,这个数字是5。
这意味着精品咖啡在中国,是在小众市场里做小众品类。这也意味着,雀巢与星巴克这种规模效应更强、价位相对更低、更容易接触到消费者的消费增量,还远远没有释放完全。
大规模资本进入,是催化一个行业的重要元素。而资本的精明在于,他们永远只愿领先市场半步。
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咖啡市场迟迟不见大规模资本进入的原因。
在这种市场前提下,精品咖啡馆还要以一种“行家”的态度,面对那些小心翼翼的顾客——这怎么看都像一个自嗨者的笑话。
而那些聪明的精品咖啡品牌,则正在做出改变。
比如Seesaw,创始人宗心旷不讳言向星巴克学习;同时对标商业咖啡馆的选址,把店开到热闹的商场,最大程度接触消费者。比如质馆咖啡,郑松茂在推出1010元/杯的天价咖啡后,随即推出9元/杯的浓缩,甚至是3.8元/粒的精品胶囊。——将精品咖啡回归到“大众饮品”这一层面上来。
至少在中国,这看上去是个好主意。
●END●
作者:啡姐、咖sir丨编辑:朱万龙本文为咖门原创,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商务合作、内容转载加微信:Lu4967
长按二维码关注咖门(KamenCl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