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价2元/杯的豆浆,能有多大的商业潜能?
重庆“豆浆记忆”创始人刘斌给出的答案是:一年营业额1500万元左右。以此粗略计算,该品牌平均一年卖出750万杯豆浆,月均收入近130万元。
这是刘斌创业9年晒出的成绩单,相比永和豆浆这样的知名“外来户”,“豆浆记忆”这个本土品牌其实熟悉的人并不多。但它却是重庆本土最大的豆浆品牌,分布渝、贵、川等地,全国连锁店超过50家。
年增速40%
初创没钱,就为其他餐厅供应豆浆 既节约了成本又扩张了市场刘斌的创业,也是机缘巧合。2006年,他还不到一岁的儿子对牛奶过敏,为了能给儿子补充营养,他尝试着拿豆浆给儿子喝。“我自己打的各色豆浆,没想到还变成了儿子的最爱。”刘斌说,当时他就想,豆浆的植物蛋白其实更适合国人的需求,既然这么小的小孩都爱喝,应该有市场。
刘斌(左)、禹化强(右)
凭借着多年酒水饮品代理的经验,2007年,刘斌开了第一家豆浆店。“但最初我选择的是与餐饮店联营,也就是我负责餐饮店里的豆浆产品供应。”刘斌说,这是套用了他过去的酒水代理模式,可以降低扩张的成本。没想到,老方法用在豆浆上,还焕发了新活力。
刘斌回忆,为第一家店供货的第一天,豆浆只卖出了一杯。但没想到,没过多久,他供应的豆浆成为了招牌。“甚至有食客来了只是为了点杯豆浆。”刘斌说,当时自己一天的销售额就能达到几千元了。
渐渐的,刘斌的豆浆被更多的餐馆接纳,在第一年3家联营店的基础上,后来每年都有十几家新店加入,平均每年业绩按40%的速度增长,这让刘斌坚定了做豆浆的心。
年增速2-3倍
为什么学校里的豆浆味都淡?他找到痛点并成功打进50多所校园联营的模式走通了,但并没有满足刘斌的理想。为了加速“豆浆记忆”的发展,他开始关注高校市场。
2010年,健康饮食的风潮推动了全国餐饮行业的变革,绿色、安全成为消费者选择饮食的首位。在刘斌眼中,这成就了他进入高校市场的优势。
豆浆记忆在川外
“因为豆浆浓稠度。”刘斌说,要达到浓稠的口感,需要精准把握制作的时间和温度,因为一旦超过,就会有食物中毒的危险。因此,各大高校食堂为了保证安全,通常就会熬得比较淡,也导致口味不好。如果既能保障安全又能满足口味,就成了我的机会。
后来,“豆浆记忆”果然以浓稠的高品质豆浆得到学生的认可。虽然进驻的第一所高校——重庆大学,当年其食堂的豆浆只要3毛钱,但“豆浆记忆”2元的价格,还是没能阻挡络绎不绝的学生。
截至目前,“豆浆记忆”已覆盖重大、重师、理工大、重邮、川外、西南大学等50所学校,为50万学生服务,业绩以每年2~3倍增长。
扩张打造极易被复制的商业模式经过2007年~2015年的成长期,“豆浆记忆”如今已确立了一套自己的产业标准体系。但下一步如何扩张?刘斌拿不定主意了。
“我擅长产品,商业方便比较困惑。”于是,刘斌找到老友禹化强,一个餐饮行业的“老板凳”,曾用一年时间成功运作过几百家连锁门店,对连锁经营很有自己的一套。
“联营模式容易被复制,这是我加入的最大原因。”豆浆记忆联合创始人兼CEO禹化强告诉记者,从2015年7月加入以来,他对品牌和商业模式进行了调整。
“商业模式上,我把企业定义为内部创业平台。设立了初级合伙人,中级合伙人,高级合伙人制度。所有参与者跟‘豆浆记忆’都是合伙人关系,这样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热情,对营业额的提升起到了关键性作用。而对于这些小伙伴,他们要么提供场地、要么提供员工宿舍并管理水电费、要么做好经营等,就能享受销售分成。其他包括原材料、产品研发、品牌管理、供应链等,还是由公司提供。”禹化强说,这种模式下,参与者初期只需5~10万的投入,一年就能回本,并实现盈利。
杨丽萍徐小平
此外,在品牌树立方面,过去默默无闻的“豆浆记忆”开始走到台前。据“豆浆记忆”联合创始人宫腾飞介绍,通过高品质豆浆国饮的定位,杨丽萍、莫西子诗、徐小平等名人,都纷纷帮他们点赞。
产品9年坚持做好一杯豆浆其实,“豆浆记忆”的模式很容易被复制,为了能取胜,刘斌在产品上下了很多功夫。
首先,始终坚持鲜榨。其次,在原料上,刘斌说,本来可以在重庆本地批发市场上选豆子,但他仍坚持每年跑到盛产大豆的黑龙江,进农户高价寻豆。“按平均30%的价差,一年的原料费就得多花20万。并且,储存上,重庆湿度较大,豆子们还得‘吹空调’。”刘斌说,自己掌握了产业链上的多方面,没有中间环节的成本,针对高校市场,从2007年卖价2元/杯后,就没有涨价。另外,豆子的泡发、打磨、煮等,都必须有一套严格的工序。
来源:临空都市报 龙搏/文
重庆“豆浆记忆”创始人刘斌给出的答案是:一年营业额1500万元左右。以此粗略计算,该品牌平均一年卖出750万杯豆浆,月均收入近130万元。
这是刘斌创业9年晒出的成绩单,相比永和豆浆这样的知名“外来户”,“豆浆记忆”这个本土品牌其实熟悉的人并不多。但它却是重庆本土最大的豆浆品牌,分布渝、贵、川等地,全国连锁店超过50家。
年增速40%
初创没钱,就为其他餐厅供应豆浆 既节约了成本又扩张了市场刘斌的创业,也是机缘巧合。2006年,他还不到一岁的儿子对牛奶过敏,为了能给儿子补充营养,他尝试着拿豆浆给儿子喝。“我自己打的各色豆浆,没想到还变成了儿子的最爱。”刘斌说,当时他就想,豆浆的植物蛋白其实更适合国人的需求,既然这么小的小孩都爱喝,应该有市场。
刘斌(左)、禹化强(右)
凭借着多年酒水饮品代理的经验,2007年,刘斌开了第一家豆浆店。“但最初我选择的是与餐饮店联营,也就是我负责餐饮店里的豆浆产品供应。”刘斌说,这是套用了他过去的酒水代理模式,可以降低扩张的成本。没想到,老方法用在豆浆上,还焕发了新活力。
刘斌回忆,为第一家店供货的第一天,豆浆只卖出了一杯。但没想到,没过多久,他供应的豆浆成为了招牌。“甚至有食客来了只是为了点杯豆浆。”刘斌说,当时自己一天的销售额就能达到几千元了。
渐渐的,刘斌的豆浆被更多的餐馆接纳,在第一年3家联营店的基础上,后来每年都有十几家新店加入,平均每年业绩按40%的速度增长,这让刘斌坚定了做豆浆的心。
年增速2-3倍
为什么学校里的豆浆味都淡?他找到痛点并成功打进50多所校园联营的模式走通了,但并没有满足刘斌的理想。为了加速“豆浆记忆”的发展,他开始关注高校市场。
2010年,健康饮食的风潮推动了全国餐饮行业的变革,绿色、安全成为消费者选择饮食的首位。在刘斌眼中,这成就了他进入高校市场的优势。
豆浆记忆在川外
“因为豆浆浓稠度。”刘斌说,要达到浓稠的口感,需要精准把握制作的时间和温度,因为一旦超过,就会有食物中毒的危险。因此,各大高校食堂为了保证安全,通常就会熬得比较淡,也导致口味不好。如果既能保障安全又能满足口味,就成了我的机会。
后来,“豆浆记忆”果然以浓稠的高品质豆浆得到学生的认可。虽然进驻的第一所高校——重庆大学,当年其食堂的豆浆只要3毛钱,但“豆浆记忆”2元的价格,还是没能阻挡络绎不绝的学生。
截至目前,“豆浆记忆”已覆盖重大、重师、理工大、重邮、川外、西南大学等50所学校,为50万学生服务,业绩以每年2~3倍增长。
扩张打造极易被复制的商业模式经过2007年~2015年的成长期,“豆浆记忆”如今已确立了一套自己的产业标准体系。但下一步如何扩张?刘斌拿不定主意了。
“我擅长产品,商业方便比较困惑。”于是,刘斌找到老友禹化强,一个餐饮行业的“老板凳”,曾用一年时间成功运作过几百家连锁门店,对连锁经营很有自己的一套。
“联营模式容易被复制,这是我加入的最大原因。”豆浆记忆联合创始人兼CEO禹化强告诉记者,从2015年7月加入以来,他对品牌和商业模式进行了调整。
“商业模式上,我把企业定义为内部创业平台。设立了初级合伙人,中级合伙人,高级合伙人制度。所有参与者跟‘豆浆记忆’都是合伙人关系,这样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热情,对营业额的提升起到了关键性作用。而对于这些小伙伴,他们要么提供场地、要么提供员工宿舍并管理水电费、要么做好经营等,就能享受销售分成。其他包括原材料、产品研发、品牌管理、供应链等,还是由公司提供。”禹化强说,这种模式下,参与者初期只需5~10万的投入,一年就能回本,并实现盈利。
杨丽萍徐小平
此外,在品牌树立方面,过去默默无闻的“豆浆记忆”开始走到台前。据“豆浆记忆”联合创始人宫腾飞介绍,通过高品质豆浆国饮的定位,杨丽萍、莫西子诗、徐小平等名人,都纷纷帮他们点赞。
产品9年坚持做好一杯豆浆其实,“豆浆记忆”的模式很容易被复制,为了能取胜,刘斌在产品上下了很多功夫。
首先,始终坚持鲜榨。其次,在原料上,刘斌说,本来可以在重庆本地批发市场上选豆子,但他仍坚持每年跑到盛产大豆的黑龙江,进农户高价寻豆。“按平均30%的价差,一年的原料费就得多花20万。并且,储存上,重庆湿度较大,豆子们还得‘吹空调’。”刘斌说,自己掌握了产业链上的多方面,没有中间环节的成本,针对高校市场,从2007年卖价2元/杯后,就没有涨价。另外,豆子的泡发、打磨、煮等,都必须有一套严格的工序。
来源:临空都市报 龙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