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段时间,淘宝举办了第二届“丑东西大赛”,拔得头“丑”的是微笑橘子头套和人脸真皮口罩,都成了抢手货。
讨论“丑”、购买“丑”,已成为年轻人的爱好。
新的一年,饮品业能借“丑东西”,找到取悦年轻人的流量密码吗?


2022年,饮品能靠什么出圈?我要赌一把“丑东西”。
先做个小调查:淘宝一年一度的“丑东西大赛”,你看了吗?

那些看一眼,就会让你忍俊不禁的“丑东西”,个个登堂入室,在镁光灯下被超过500万的观众拍手叫好,很多专卖“丑东西”的商家,赚得盆满钵满。
我身边也有真实案例。95后的小表妹自从在B站被丑东西种草后,人脸真皮口罩、巴西龟袜子、章鱼帽,都成了她心目中的最IN的时尚单品、社交货币。
我还发现一家咖啡馆,在门店也举办了一个为期2天的“丑东西交换市集”。门店的顾客不仅踊跃参与,而且成交很不错,“2天下来,有近50个丑东西交换成功。”群青咖啡馆主理人何丹丹表示。

借助“丑东西”,群青咖啡馆不仅和顾客来了一次情感链接,还让“丑味相投”的顾客之间发生交集,完成了一家咖啡馆的社交使命。事实上,“反常规审美”,在饮品圈早已经局部小火了好多次。
比如前几天报道的黑拿铁(传送门:百万粉丝博主热荐,爆红上海的“黑拿铁”,到底是什么?),以黑出圈,还有“看上去不像食物”的泥石流酸奶捞、水泥蛋糕、椰子灰冰淇淋等。


而这股“丑东西”的东风,今年一定会刮进饮品业,为什么这么说?

豆瓣的“丑东西保护小组”就是一个例子,近22万年轻人聚集在这个小组,乐此不疲地分享自己生活中发现的“丑东西”。

本质上,人们爱的不是“丑”本身,而是一种解构,是年轻人对严肃的消解。过去年轻人喜欢高冷,追求逼格,本能地想和大众的、“丑”的划分界限,品牌也做了很多美好的的内容。但是到了今天,年轻人越来越讨厌高高在上的姿态,你在神坛上,我一定要把你拉下来,那些愿意主动走下来的,反而能赢得好感。正如豆瓣的“丑东西保护小组”的宣言:“我们可以从丑的事物中发现它闪光可爱的一面。”做年轻人生意,踩在潮流风口浪尖的饮品业(文风也忍不住丑里丑气),更不能错过稍纵即逝的“丑生意”。

一杯饮品,一定要是高级感的杯子、心型的杯塞?再加上一个美得不像话的杯套和手提袋?咖啡馆的周边,一定要是包装精致到舍不得拆、产品好看到只能“供起来”?

去年,书亦烧仙草就做了一款小丑鸭奶绿,还做了小丑鸭表情包,现在这套表情包仍然被粉丝们高频使用。对饮品品牌来说,战略无优劣高下之分,只有适合与否之别。丑不丑根本不是问题,卖不卖得出去才是问题。2022年破圈的第一杯饮品,会不会因为打破内卷、创意迸发的“丑”?2.要丑得接地气,但不能接地府
很多品牌好像也嗅到了一丝商机,开始在丑这件事上发挥想象力,但一不小心用力过猛,比如某黎世家的我爱你系列包包。
餐饮行业也丝毫没有落后,厕所咖啡、马桶便当、粑粑蛋糕……这些“实在吃不下”的翻车现场,让网友戏谑道:可以接地气,但不能接地府。有句话说得很好:丑东西大赛上,你以为他们只是在为丑东西颁奖?No,他们是在为背后的创意点赞。

创意不一定是美的,但它一定要给人们带来乐趣。3.要丑得有内涵,而不是一时狂欢
审丑这回事,向来不新鲜。正如《深燃》在报道中所说:昨天走红的是“丧”,今天走红的是“丑”,反叛精神很容易成为流量密码。穿过热闹的表象,丑能够留下什么、传递什么才是最关键的。品牌和企业要坚持的是在自身精神内涵上,去发掘关于“丑东西”的营销价值,而不是沉迷于一时的丑营销带来的狂欢。

大众也需要辨明,哪些是恶意的冒犯,哪些是善意的表达。美和丑是流动的,最后故事还要回到“真”。

“颜值天花板”看太多脖子会酸,消费者偶尔也想低头看看“颜值地板砖”。美和丑本就是一体两面,对丑的思考越多,饮品的审美标准,才不会变得刻板唯一。

统筹|笑凡 编辑|居居 视觉|江飞文章为咖门原创,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饮力学院VI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