萃取咖啡的第一步,是将咖啡豆研磨成预备冲煮的粉径。将水注入咖啡粉启动正式萃取之前,研磨是非常重要的步骤,要想清楚再行动,冲下去就没有回头路。不同研磨方案影响后续的冲煮方案 | 图源mapscoffee美裔咖啡名师Scott Rao在所著的《咖啡冲煮科学》第二篇,针对研磨与手冲咖啡的关系,这样定义:研磨,冲煮前的美味关键。 每款咖啡都有其较适冲法,较适性受到很多因素综合影响,但研磨绝对是影响冲煮方案的先决,这个设定关联到萃取率,也与口感有关。用哪种机器来磨,磨粗还是磨细,要不要过筛,怎样过筛,要磨几次…这些考量的结果,建起水流通过咖啡粉床的基础架构,研磨影响了对于咖啡美味的提取方式。本文汇整WBrC选手对咖啡研磨的看法,瞧瞧各位选手如何看待研磨与美味的关联性。No.1粉径:细粗皆可下图是2012至2019年WBrC历届选手对研磨的选择,从粒径来看,粗细都有其支持者。(2020与2021因疫情尚未举办,无参数)2012-2019 WBrC冠亚军研磨方案 | 咖啡公社制表如果进一步分析粒径与滤杯(粉床型式)的关联度,无论选择锥形粉床还是平底粉床,研磨粗细也都有支持者。 选锥形杯V60选手,采用粗研磨的有2015及2016年冠军;采用细研磨的则有2012、2014与2017年的冠军。 选锥形杯中GINA滤杯系统的2018年冠军EMI,她的研磨度设定是中等偏粗,但EMI在展演时解释,这款豆子对各种研磨刻度反映不敏锐,所以粒径尺寸扮演的角色不大。 任何滤杯任何粗细度都可冲出冠军咖啡 | 图Kurve采平底滤杯搭波浪滤纸的三款滤杯系统被用于冠军战,包含有Kalita,April Brewer以及Origami。Kalita有两位选手使用,2013年冠军采中偏粗研磨度,2016年亚军采中偏细研磨度。 2019年冠亚军都选择平底杯,冠军研磨度是C40刻27,亚军是C40刻32。基本上都是偏粗的研磨度,尽管两位的平底滤杯品牌不同。 看来,研磨度与滤杯形式选择没有很大关系。那选手们设定研磨方案主要考量为何呢? No.2细探:研磨方案的重心 从时间轴来看,WBrC选手针对研磨的考虑细节,早期着重于避免过萃,晚期着重于避免萃不足。有一位选手将研磨度与粘稠度关联。2012—2014年的冠军重点是过萃(Over Extraction),选手们针对所有咖啡粉中细粉那一部份,进行过筛处理(不分研磨度设定为粗还是细),选手制作美味的焦点放在防范过萃制造的瑕疵风味。磨后筛粉与美味有关系 | 图源Scanews近二届选手把细节放在萃取均匀性,焦点是咖啡研磨中的GSD粒径分布问题(Grind Size Distribution),使用二次研磨求取整体粒径更均匀的分布。 尽管一样是关注均匀分布性,2018与2019年两位冠军同样使用二次研磨,着重焦点还是有别,尽管,这两位选手都是设定偏粗研磨度。以下让我们来仔细探究选手们对研磨度与味道关系的观察。 No.3筛除细粉避免过萃2012年WBrC冠军Matt Perger筛除250微米以下粉末 | 图Eu2Coffee 2012年世界冠军Matt Perger是首位主张筛细粉的冠军选手,Matt Perger所筛除的是小于250微米的细粉。 为何要筛细粉?因为Matt Perger前所未见的使用了极限萃取的冲煮方案。Matt Perger以为的金杯萃取率是至少超过23%,目标接近25%。这种萃取率远远超过SCA金杯建议的18-22%萃取率。并不是所有采用细粉的研磨咖啡,都一定是极限萃取,主要还是看粉水比以及浓度的设定。Matt Perger的粉水比是1:17,浓度是1:45。这样的高粉水比与强浓度告诉了大众,这是一个标杆超高萃取率的极限萃取方案。Matt Perger的萃取率落在金杯矩阵中"风味强而苦"的过萃象限世界赛的展演时间有限,关于萃取率与细粉的关联性,Matt Perger解说不多,但是在世界赛后他个人博客里,Matt Perger特别提出高萃取率中的细粉角色。Matt Perge以为,如果想尝试极限萃取,筛除本来就很容易过萃的小粒径有其目的性。因为研磨后的咖啡,并非所有的咖啡都是一样的粒径,但每种研磨结果必定带来细粉。细粉本身就是在设定高萃取率方案中,最容易发生过萃的咖啡粉粒,所以采极限萃取时,筛细粉对于控制出杯品质有其帮助。Matt Perger赢得世界杯冠军后,随后两届的冠军选手(2013与2014),也都不约而同在其决赛采用相同的筛细粉主张,并强调其理由是避免细粉过萃导致的不干净口感。2013年WBrC冠军Erin McCarthy也是筛除细粉派尽管大家都筛细粉,但筛法仍有不同。并非所有筛除的细粉,都是统一尺寸的粒径。细粉的定义是相对于设定的研磨度而言。举例,2012年冠军Matt Perger选择筛除小于250微米的细粉,但2013年冠军Erin McCarthy则选择筛除小于425微米以下的粉径。有这样的差别,是因为2012年冠军采用细研磨,所以要筛除的细粉,就是比细研磨更小尺寸的粉。但2013年的Erin McCarthy使用中偏粗研磨,所以425微米相对于粗研磨,已经算细粉了。早期选手针对研磨与美味,焦点放在细粉。但是近年选手刚好相反,看重对特粗粉的处理。细粉容易过萃,但粗粉也会萃取不足啊。我们来看看近年选手对萃取不足防治的对策。No.4二次研磨避免粗粉萃取不足2018年WBrC冠军Emi Fukahori提出二次研磨主张二次研磨是近年看见的一种研磨对策,重复研磨的重点,放在使全体咖啡粉的粒径分布更加均匀,藉以避免特粗粉发生的萃取不足问题。 2018年的世界咖啡冲煮赛冠军选手Emi Fukahori,是首位提出用二度研磨来降低粗粉比例的吧台手。对于研磨度,她的观察是: “细粉可能导致过度萃取,粗粉可能导致萃取不足,咖啡师不应该只从负面思考来避免过萃或萃不足,咖啡师应该更重视如何透过研磨度调整,包含使用单一粒径或是混合粒径,来设计”和谐的”萃取方案。”Emi Fukahori认为粗细各有优缺Emi 强调,研磨度选择的考虑如果仅放在避免萃不足或是避免过萃,眼光都太狭隘,也本末倒置。萃取咖啡的真正目标是追求一杯有平衡感的咖啡风味,研磨方案设计是要达成这个目标。使用任何磨豆机研磨,我们都会得到不一致的粒径。研磨机设定刻度所代表的,是最大占比咖啡粉末的粒径,而不是全体研磨粉末的粒径。 每款磨豆机都会制造出比设定刻度细很多的咖啡粉(英文称为细粉Fines),以及比设定刻度粗多的咖啡粉(英文称为巨石Boulders)。不论何款磨豆机,研磨后的粉径都有粗中细差异,差异在各种粒径的分布占比 2018年世界冠军EMI是一个擅长玩转研磨粒径的选手。 她在2015年瑞士咖啡师大赛,使用混合粗中细三种不同粒径比的咖啡粉末,来冲煮得胜咖啡。 在2018年的瑞士咖啡师大赛,EMI选择筛除细粉的研磨方案。但是在2018年的世界冲煮大赛,EMI却选择了使用二次研磨来降低巨石率。 细粉易过萃,粗粉易萃不足 | 图源caffeernani为何EMI的世界赛选择了二次研磨的方案?这是因为她的豆子特性使然。 EMI在世界赛选择一款咖啡因含量非常低,苦物质很少的品种:尖身波旁(Laurina)。这款咖啡豆的特色是酸质漂亮,甜度特高,不苦。 因为不苦,EMI不担心过萃发苦的问题,所以她把重点放在如何避免萃不足,浪费了美好的酸质。 由于EMI打算采用带有浸泡作用的滤杯,总萃取时间达到2分50秒,因此她选择中偏粗的研磨度来配合这样的冲煮方案。Emi Fukahori选择有全浸作用的滴滤式滤杯GINA偏粗研磨度得到的巨石粉径会更大,那些巨石非常有机会发生萃取不足,所以EMI的研磨方案重点放在如何防止降低巨石发生率,因为巨石会让一部分咖啡酿造不足够的风味。 所以EMI在决定中偏粗的研磨度后,她使用二次研磨法来降低巨石占整体咖啡粉的比例,使得她的咖啡酸质风味表现有更长的持续力。EMI没有考虑筛巨石,她的做法是降低巨石的尺寸。 根据EMI的实验,二次研磨帮助她制作的这款咖啡酸质品饮时长多了三倍。No.5二次研磨增加风味清晰度无独有偶,我国好手杜嘉宁也在接续EMI之后的2019年世界赛提出二次研磨的主张。不过杜嘉宁把二次研磨的优点,放在增加风味辨识清晰度的好处。2019年WBrC冠军杜嘉宁同样采二次研磨法杜嘉宁在世界赛的自选豆,选择一样是中偏粗的研磨粒径(C40刻度27)。 杜嘉宁强调,她的二次研磨使用先粗磨再细磨。 “For coffee grinding, at first I crushed coffee beans into very large particles, and then grind them into very fine particles, it is more evenly distributed in this way.” 杜嘉宁使用磨豆机最粗刻度先磨第一次,然后改用目标的中偏粗刻度,再磨第二次。 这样一来,她可以获得粗细分布率更趋一致性的咖啡。C40的粗粉比偏多偏广 | 图源home-barista为何杜嘉宁这样做?因为她使用的C40磨豆机粗细的差异度比较广,且粗粉占比不低。 上图是不同磨豆机在意式细研磨结果的测试,C40是黄线部分,很明显可以看到C40在目标研磨度300微米时,它主要目标研磨度之右侧,也就是粗粉的比例还不少,且粗粉的分布率还非常广。 粗粉率高容易萃取不足 | 图源KQED从C40的磨豆机的粒径分布来看杜嘉宁的对策,粗粉分布率愈广且粗粉占比高的研磨机,会让咖啡粉容易发生“不同比例的低萃取”。 低萃取的特质是风味提取不足,削弱风味可辨识性。因为感官的感知度,与风味的浓度有关。WBrC的取分方式,是选手能否让评审喝到具有所宣称的明确风味的咖啡。如果萃取不足,有可能的确某些风味已经溶解于咖啡液,但是因强度不够,不易感知。或有能因为强度不够,太多风味彼此杂讯干扰,主要风味的特征"不够清晰"。 所以杜嘉宁针对C40采用二次研磨,先磨粗再磨细,藉此来拉近目标粉径与最广粉径间的距离,这样就达成杜嘉宁期待的“更均值化的粒径分布(more evenly distributed)”。 No.6细粉增加口感黏稠度2017年WBrC冠军王策研磨重点放在口感稠度王策是细粉派,因为他的老师是2014年同样细粉派的世界冠军 - 希腊咖啡大师Stefanos Domatiotis。 但王策没有跟他老师一样强调在筛细粉,他更多放在看重细粉带来的口感黏稠度。 王策在WBrC的冠军战展演时这样表示: “I am using the fine grind , (and you can see the grind size right here on the mebu ) this increase the viscosity of the body.我使用细研磨,这种研磨度可以增加咖啡口感上的黏稠度。”细粉增加萃取率也增加咖啡的黏稠度王策的手冲诀窍叫做细粉快冲,到底是多细呢?王策在2017年赢得冠军战后,接受Bazaar杂志专访时这样说道: “我的手冲有一个诀窍叫「细粉快冲」,即我的咖啡粉磨的比较细,用较短的时间完成冲煮。我的咖啡粉到底有多细呢?大约是caster sugar的粗细,400-600um。时间掌握在1:35s-2min。” 尽管细粉有增加口感的好处,但是细粉也容易过萃。不像他的老师用筛粉来改善过萃,王策对决赛的评委说:“因为使用细研磨,我闷蒸后使用中心注水来避免不必要扰流对细研磨的影响。”细粉搭配中心注水可以防止过萃 | 图源Kurasu从王策的论述可以看到,细粉有口感增稠的好处,但注水若有扰流比较容易发生过萃。 所以要降低过萃率,选择细粉但低扰流的注水法,搭配短时间萃取,来控制水粉接触时间,控制总萃取率就可以改善。 因此并不是避免过萃就只能选择粗磨,或一定要筛除细粉。 任何磨粉都可帮助萃取美味咖啡 |王嘉利透过今日各位WBrC选手的研磨展演,关于研磨度与美味关系可以归总如下:1、粗磨萃不足,细研易过萃,各有优缺,没有绝对; 2、不同磨豆机粒径分布不同,研磨方案要因机制宜; 3、粒径分布较匀的咖啡,比较容易凸显风味清晰度; 4、细粉可以成为口感增稠的对策,但要控制扰流度。 研磨是达成美味的先决要素,但不是唯一要素。由于新款的研磨机不断推出,各自针对不同的冲煮目的研发。想要萃取一杯口感与风味并酸甜间都平衡的咖啡,我们可以从研磨度着眼。 但每种研磨度与磨豆机,都有其优缺点。如何扬善隐恶,有赖吾人对磨豆机,注水与研磨的关系,有更多全面的认识与掌握。▼-欢迎扫二维码关注原作者- END 版权信息未经同意请勿转载,欢迎分享朋友圈■ 文章来源:转载自公众号【咖啡公社】■ 侵权联系:weixin@coffeesalon.com■ 合作联系:微信 cofesalon ▼2021《咖啡年刊》热卖中,点击阅读原文购买!
影响美味的关键-WBrC选手看研磨
2022-04-17
责任编辑:
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