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恢复堂食后,不少行业人都在关注上海奶茶店的生意。最近,一个叫TPLUS茶家(下文简称茶家)的台式奶茶品牌吸引了我的注意。一方面,由于品牌黏性高,老顾客的回归让他们解封后的生意迅速恢复;另一方面,品牌在拉新、吸引年轻人方面始终存在痛点。曾经活跃在上海的“台式奶茶”品牌,如何看待转型?我与茶家的创始人徐乔治聊了聊——
上海疫情中的“台式奶茶”属于上海餐饮业的“烟火气”终于回来了——6月29日起,上海开始有序恢复堂食,一时间网友纷纷奔走相告,关于”上海堂食“的话题也迅速登榜热搜。“堂食”消费的发力,让上海不少奶茶店的生意好了起来,茶家就是其中之一。“大多数门店的生意基本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了。”茶家创始人徐乔治介绍道。但这并未让徐乔治完全松口气,事实上,除了要应对突如其来的疫情,茶家这两年考虑更多的,是品牌转型以及升级的问题。
我们先来简单介绍下茶家,这个品牌对于不少上海人来说都不算陌生。2015年,茶家在上海黄浦区新邻生活站商场开出第一家门店,定位台式奶茶,客单价在16元左右。彼时一点点在上海风头正盛,同为台式奶茶的茶家在开店之初便获得了关注度,甚至成为当时的“排队王”。在竞争激烈的上海茶饮市场,茶家稳步发展,高峰时期,在全国开出150家门店,其中近百家开在上海地区。
以上海市场为代表,台式奶茶,一度迎来了自己的高光时代。但到了2019年前后,情况发生了转变。新茶饮彻底爆发,更好看的门店,更有趣的营销,更夺眼球的产品,吸引了年轻人的注意力。传统台式奶茶因此受到冲击,以茶家为例,虽然有着相对稳定的忠实顾客群,但拉新成为了痛点,同时也缺乏具有影响力的营销造势。
2019年武汉文华学院店开业几波疫情后,茶家门店数量已经从150家减到了如今的80家左右。而深入了解我发现,茶家所面临的,本质上是台式奶茶在新茶饮冲击下,如何实现转型的问题。
台式奶茶的痛点:错过新茶饮的2个关键机会相较传统台式奶茶,茶家的一大优势是,通过原料升级打造出的产品差异化,让其在白领群体中颇受欢迎。徐乔治告诉我,当时台式奶茶多使用奶精粉,而他的品牌将主打款换成了明治牛乳,奶盖使用安佳,这成为了重要的品质背书。
但原料升级也是新茶饮在做的事,并不能成为品牌的绝对竞争力。与徐乔治聊完我发现,台式奶茶的发展受限,很可能是错过了新茶饮发展的2个关键节点:一个是鲜果茶风口。新茶饮的发展,“鲜果茶”一直是重要的风口。像是沪上阿姨、书亦烧仙草等以奶茶起家千店规模品牌,也打出鲜果茶的标签。鲜果更容易做出爆品,喜茶的多肉葡萄、奈雪的霸气玉油柑,都是借水果之势爆红的成功产品。
此外,鲜果还解决了茶饮的产品创新瓶颈,而茶饮的产品力几乎是和品牌力划等号的。这是因为水果品类丰富,既包含苹果、芒果、葡萄等认知度极高的“大众情人”,又有油柑、黄皮这种“冷门宝藏款”。每一款水果都有自己的上市季节、味型以及适合的茶底搭配,营造出了千变万化的排列组合。搭配更多、推新速度也更快,如今新茶饮品牌基本都能做到月月上新,而很多台式奶茶店,常常是一个季度甚至更久上新一次。而新品少,凭借产品出圈的机会就更少。
另一个是,在品牌营销层面上,台式奶茶似乎也“不够努力”。而反观新茶饮行业的营销玩法:











- 有打造品牌IP的,比如蜜雪冰城靠着雪王周边席卷全国,最近还推出了“黑化雪王”;有做门店体验的,比如喜茶去年在深圳开出手造店,此前还打造了环保主题店,宠物友好店等等;还有请代言人的,比如书亦烧仙草则“下血本”请来了陈小春。即使是无法在营销上大手笔投入中小品牌,也会通过产品创新、包装设计等方面吸引年轻人的注意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