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茶文化厚重的中国,一个事实正在发生——
因为选择成本过高,年轻的消费群体鲜少迈进一家茶馆,取而代之的是遍布大街小巷的咖啡店。
“时尚、没太多讲究、当然也没那些令人咂舌的价格。”
而一些有远见的破局者,正在尝试抓住那些想喝茶而“无处可去“的年轻人。
【 1 】“那些不想喝咖啡的年轻人,能去哪儿?”
在重庆,几乎每个成熟shopping mall,离星巴克不远的位置,你总能看到一个以嫩绿为主色调、清新明亮的茶饮店——嫩绿茶。
这个由火锅皇后、重庆小天鹅掌门人何永智之女廖韦佳创立的茶饮品牌,已经有5年多的历史。
听来似乎不长,但在中国新式茶饮的探索中,它是最早的一批,也是当中唯一存活至今的。2010年起,嫩绿茶在成渝两地已开出了14家门店。
廖韦佳的故事被讲了很多遍:15岁出国留学,在café文化最浓的西雅图度过11年青春时光;因为对母亲的承诺回国进入小天鹅,而东西方文化的冲突,让这对母女在经营理念上几乎没有交集。
更多的时候,她和爱人Joe选择窝在公司旁边的星巴克,“好像这儿更有家的感觉”。
彼时,重庆火锅市场竞争激烈,小天鹅需要寻找新的增长点,何永智给了女儿三个选择:港式甜品、社区面馆、或者,一家茶饮店。
“港式甜品当时非常火,但是潮流会过去的,社区面馆需求量是很大,但和我的生活背景不搭调。”
而“茶”的选项,触动了廖韦佳心中的那根弦。
在西雅图留学时,她就对大学城上一家小茶饮店情有独钟,甚至考虑过加盟;回国的这段时间,她又发现了中国茶市场对年轻消费群体的拒绝——
那些步入职场、有一定消费能力又追求调性的年轻人们,不一定喜欢咖啡,而除了星巴克,他们还能去哪儿?
“这里有文章可做。”
【 2 】如何用国际范儿做一杯中国茶?
廖韦佳从不否认,嫩绿茶一开始对标的正是星巴克。
她把咖啡分为三个档位,便利店50美分一杯的、星巴克3美元一杯的、以及价位更高的精品咖啡馆;
在中国茶市场做一个比照:低档位的奶茶店成熟且火爆,高档位的茶馆会所自成一套,而中间呢?空白。
(*以奶茶为招牌的coco都可茶饮,已在全球开出2000余家门店)
“很有意思,国内咖啡消费集中在中间,茶饮则集中在下面这部分,嫩绿就要抓往星巴克去的这一部分人。”
但一个明显的问题摆在这儿——被茶之高深考究拒绝过的年轻人,已经在心中形成一道门槛,对他们来说,茶的选择成本很高。
如何建立起年轻人对新式茶饮的品类认知,是嫩绿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西方文化背景带来的国际视野,帮了嫩绿很大的忙。
1、扔掉形式,“茶要不难懂才有机会”
嫩绿是国内第一家用咖啡机做茶的,在很多热爱茶文化的人眼中,这是一种“离经叛道”。
另一个角度来说,却是让茶走向年轻人的关键一步——
年轻的消费群体不喜欢被教育,不愿意看他人“表演”,对复杂精深的工序避之不及。
而吧台上那台运转的机器,从标准化与新鲜快速出发,更符合现代都市生活节奏,同时将茶拉回到“饮品”这一层面上来。
在新开的旗舰店中,廖韦佳花费十几万元从美国引进全球第一台泡茶机,专为泡茶而制。
另一个发力点来自碰撞。嫩绿茶32款饮品中,茶的出现并不“单纯”。
+牛奶、+水果、+气泡水……鲜活元素的混搭,构建出嫩绿特色的产品线。
尽管味道究竟如何褒贬不一,但毫无疑问的是,它们成功吸引了年轻消费者的目光,也成为具备传播力的谈资。
下一步,廖韦佳决定用“茶+啤酒”试试看。
2、放大设计,“年轻人喜欢国际范儿”
嫩绿茶筹备时,正是国内消费者对星巴克的崇拜旺盛期。
用环境与格调,满足顾客“够潮”和“有范儿”的心理需求,从第一家店起,廖韦佳就拍板,国际范儿到底,店面设计全由海外设计师来做。
第一家嫩绿茶的空间设计,出自星巴克国际视野开发师之手。
廖韦佳关心的不止好看,过道要预留多少、用哪种家具来配套、座位间距需要多宽、不同类型座位采用什么比例,吧台如何布局,“这才是精髓”。
她先后找来了美国、瑞典、韩国、英国、加拿大等不同风格的海外设计师,到后来,则由她爱人Joe亲自操刀。
于是你能看到,色彩浓烈的撞色沙发、渐变陈列的背景墙、意义不明的元素拼搭……
大量资金与精力投入,昂贵的沟通成本,店面之间风格却不统一,某种意义上说,是嫩绿茶刻意为之。
(*嫩绿茶重庆时代天街店)
(*嫩绿茶成都太古里店)
“我们就是喜欢折腾嘛。”廖韦佳知道,年轻人喜欢这个。
这种选择,让嫩绿茶在想“俘获“的年轻人面前保持了一种新鲜感,视觉冲击力、同步国际范儿,把空间体验带来的传播效应放至最大。
当一些习惯了飘在云端的“伪高档茶馆”,在“古色古香”与“诗情画意”中自嗨,它们正在失去的可能是未来的市场。
3、忘记等级,“顾客不是上帝是朋友”
采访中,廖韦佳很自然地将自己的员工称为“伙伴”。
土生不土长,这个本土品牌以外企方式贯穿管理的始末。
比如,公司里面没有人叫她廖总,彼此全用英文名相称,打消等级观念。
再比如,入职第一年长达13天的带薪年假、五险一金之外的商业保险,更是这个传统经营业态中难以想象的。
体现在日常,则是店里伙伴每天2杯免费饮品,每月5张免费券——
不只是福利这么简单,一线员工直面消费者,他们的充分参与和尝试,对产品研发改良、品牌文化输出、和很直接客单价与客流量提升,都将起到不小作用。
“我们一直对伙伴强调,顾客绝不是你的上帝,而是你的朋友,只有把顾客当朋友,才会真心推荐你喜欢的。”廖韦佳耸耸肩,“如果谁说他是你的上帝,这个顾客我不要。”
【 3 】联姻东钦,为了钱解决不了的那些事儿
“6个月磨砺之后尘埃落定,嫩绿茶开启全新篇章,未来会越来越好,期待蜕变。”2015年8月,廖韦佳在微博发布了这样一条消息,并@了刘强东、章泽天和缪钦。
两个多星期后,上海东钦在重庆与嫩绿茶顺利完成了签约仪式,入股嫩绿茶,据了解,目前其股份略高于创始人廖韦佳。
尽管娱乐视角把更多关注点放在“火锅公主”与“奶茶妹妹”的碰撞上。对于这场合作,采访中廖韦佳提到更多的是缪钦——
这位原麦当劳中国区首席运营官,是廖韦佳拒绝了其它11家投资机构的关键先生。“有缘分,一拍即合,非常互补。”她几乎不假思索地用了这三个短语。
上次嫩绿迈出全国化步伐,是2014年,上海新天地。
高调宣传、绝佳位置、超大面积、产品升级,换来的是嫩绿在“魔都”不到一年的草草撤场。
上海东钦的投资,似乎解决了钱的问题,事实上,廖韦佳真正看中的,是钱解决不了的那一部分。
尽管嫩绿在重庆市场的接受度不错,一些门店的月营收可以达到40万元。但在距离不远的成都,就面临着新的环境考验——那儿的人们似乎更习惯传统茶饮的方式。
而新近开业的几家门店中,也有一半谈不上乐观。
“嫩绿最大的问题在于营运弱,我和Joe都是创意型人才,有很多idea,但没做过餐饮。”
与上海东钦的联手,将让嫩绿茶在营运方面得以优化——服务标准、成本控制、模式优化、库存管理、排班制度,“有特别多可挖的空间。”
廖韦佳表示,今年嫩绿茶新门店仍会集中在重庆、成都,明年再进入新的城市。
一方面,尝试进一步缩小店面至80㎡左右,形成更易复制的样本。
同时,她的idea将继续放大,尝试更多的可能。比如提供早餐组合及烘焙产品,延伸营业时间段,提升客单价。但在门店数量上,她仍保持了足够的谨慎——
“今年10家,明年15家,后年20家。”
在国内市场做新式茶饮店,不仅面临着“消费基数不够”“运营成本高昂”等同类业态共性困境,培养与引导消费者投入新式茶饮的怀抱,需要持续积累的过程。
嫩绿和东钦,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 4 】最后,一个小故事
中西文化结合带来的国际视野,对嫩绿茶而言,不仅是“术”的加持,更有一种浸入血液的“道”,尽管竞争者与模仿者众多,嫩绿茶总能通过不设限的创新,保持一个身位的领先。
而中国茶以西式现代化方式传达与融合,本就足够令人着迷。
比如采访伊始,她讲述的一个故事。
当廖韦佳决定做茶饮时,面对复杂、考究、博大精深的茶市场,她和爱人Joe完全懵圈儿,于是做了个惊人的决定——
从大洋彼岸的一个美国人那儿买茶。
他们把对方从美国请到重庆来,带着本是云南、福建等地出口过去的茶样品——
是的,就是铁观音等地地道道的中国茶。
相似的思维方式、明晰的标准、更低的信任成本,廖韦佳和Joe从这位美国人那儿建立了对茶的基本认知。相谈甚欢的他们,只用了一天几乎就拍板合作。
然而这桩生意最后没有谈成。
那是晚饭时,当廖韦佳眉飞色舞地告诉对方自己“用咖啡机做茶”的创新、“茶+水果、牛奶”的碰撞,这位名叫Steven的美国人当下变了脸色——
“NO! 这没法合作!中国茶是很神圣的!你们怎么能这样去做茶呢?”
●END●作者:啡姐丨统筹:咖sir本文为咖门原创,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商务合作、内容转载加微信:Lu4967
长按二维码关注咖门(KamenCl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