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本文投稿作者:马马转载请保留原文作者信息
如今市面上的奶茶主要是指珍珠奶茶,起源于台湾,随后迅速风靡于大陆,而奶茶行业的发展也是曲曲折折,经过了几个不同的阶段。 1999年至2002年,是奶茶行业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代。奶茶店以每月数百家的速度在中国大陆扩张,海量的原物料需求蕴含着巨大商机,只要进入到奶茶原物料这个行业就可以轻松的赚到钱。 赚到第一笔钱的几乎都是台湾厂商,他们的货最初是从台湾过来的,因为看到大陆市场需求量巨大,台湾厂商就纷纷在大陆设厂。供应第一代奶茶店,厂商提供的主要产品有:奶精,茶叶(茶包),果味粉,浓缩果汁,椰果蒟蒻水晶,各式果冻布丁雪泡粉等。奶精,茶叶,包材以及机器,厂商一般以经销为主。厂商生产的主要产品是:果味粉,浓缩果汁,果露,珍珠,椰果,果冻布丁粉,蒟蒻,水晶等,生产工艺和配方大同小异。 第一代的奶茶店技术门槛低,其实早期的奶茶厂商的技术门槛也低,很多厂商甚至是食品添加剂供应商提供的配方和技术。两台电子秤(一台小刻度,一台大刻度),一台搅拌机,一台封口机,几个不锈钢盆,就是不少厂商早期的全部家当。就凭借这样简单的设备,每天几吨的生产量,这些厂商依靠巨大的市场需求,很快的挖到第一桶金。因为技术门槛实在不高,很快,一些离职员工或者从食品添加剂供应商手里拿到配方的大陆人也以小加工厂的方式进入这一市场。由于他们的经营成本更低,对国内市场更熟悉,依靠着价格优势,他们也很快的挖到第一桶金。 这个时期,市场是无序的,所有的厂商都在赚钱,竞争还不算激烈。市场上充斥的产品,有好的,也有差的,品质悬殊很大。02年过后,奶茶原料这个行业就没有那么好操作了,所有的厂商都面临着激烈的竞争。而价格,则是竞争的焦点。不管台湾厂商愿不愿意,当他们面对大陆厂商激烈的价格竞争时,他们也只有放下身段,改变配方,采用便宜的原物料,开始生产低成本产品。以果味粉为例子,99年最高峰时为40元/KG,2000年初大陆经营者进入这个领域后,价格很快杀到批发价格最低为5元/KG。
这么低的价格,意味着更低的毛利,更意味着如果做不上量的话,是赚不到钱的,甚至会亏本。要做上量,就必须扩大生产规模,工厂要扩建,要采购新的机器,增加更多的工人,建立遍布全国的销售网络。这些都考验着工厂的实力和管理水平。最出名的是,某工厂的经营口号:产品只要8%的毛利。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后,只有那些上了规模,产品众多,资金雄厚的厂商最终生存了下来,建立了相对平衡的市场秩序。 而食品安全准入制度(QS)则成了压倒小作坊的最后一根稻草。很可惜的是,市场从无序到有序的过程中,用低劣产品冲击市场份额的做法,最后伤害了“奶茶行业”本身。因为低价意味着极低的品质,这进一步恶化了普通消费者对奶茶的印象“一块钱一杯的可以喝但不能常喝的不健康饮料”。能生存下来的厂商都是比较有实力的,销售也比较稳定,都通过了QS认证。
由于少了小作坊的产品竞争,产品的价格略有提升,生存环境有一定的好转。这时的竞争焦点集中在产品自身的品质上。谁能提供性价比最高的产品,谁能提供新的产品,谁就能在现在的竞争中占据主动,获取进一步的发展。但是经过几年的发展,产品的潜力已经挖的差不多了,市面上主要厂商的产品都差不多,要想做出新意,是很困难的事情。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消费者的消费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产品的健康性逐渐被消费者重视。尤其08年三鹿事件爆发后,消费者对乳制品行业多了几分质疑。奶茶行业作为乳制品行业的关联行业,所受的影响也是相当大的。传统奶茶的种种弊端,被消费者放大到显微镜下观察,网络上,传统媒体,电视传媒,都有“奶茶是垃圾食品”的负面报导。奶茶行业该何去何从?厂商该怎么面对这一改变呢?(未完待续)
如今市面上的奶茶主要是指珍珠奶茶,起源于台湾,随后迅速风靡于大陆,而奶茶行业的发展也是曲曲折折,经过了几个不同的阶段。 1999年至2002年,是奶茶行业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代。奶茶店以每月数百家的速度在中国大陆扩张,海量的原物料需求蕴含着巨大商机,只要进入到奶茶原物料这个行业就可以轻松的赚到钱。 赚到第一笔钱的几乎都是台湾厂商,他们的货最初是从台湾过来的,因为看到大陆市场需求量巨大,台湾厂商就纷纷在大陆设厂。供应第一代奶茶店,厂商提供的主要产品有:奶精,茶叶(茶包),果味粉,浓缩果汁,椰果蒟蒻水晶,各式果冻布丁雪泡粉等。奶精,茶叶,包材以及机器,厂商一般以经销为主。厂商生产的主要产品是:果味粉,浓缩果汁,果露,珍珠,椰果,果冻布丁粉,蒟蒻,水晶等,生产工艺和配方大同小异。 第一代的奶茶店技术门槛低,其实早期的奶茶厂商的技术门槛也低,很多厂商甚至是食品添加剂供应商提供的配方和技术。两台电子秤(一台小刻度,一台大刻度),一台搅拌机,一台封口机,几个不锈钢盆,就是不少厂商早期的全部家当。就凭借这样简单的设备,每天几吨的生产量,这些厂商依靠巨大的市场需求,很快的挖到第一桶金。因为技术门槛实在不高,很快,一些离职员工或者从食品添加剂供应商手里拿到配方的大陆人也以小加工厂的方式进入这一市场。由于他们的经营成本更低,对国内市场更熟悉,依靠着价格优势,他们也很快的挖到第一桶金。 这个时期,市场是无序的,所有的厂商都在赚钱,竞争还不算激烈。市场上充斥的产品,有好的,也有差的,品质悬殊很大。02年过后,奶茶原料这个行业就没有那么好操作了,所有的厂商都面临着激烈的竞争。而价格,则是竞争的焦点。不管台湾厂商愿不愿意,当他们面对大陆厂商激烈的价格竞争时,他们也只有放下身段,改变配方,采用便宜的原物料,开始生产低成本产品。以果味粉为例子,99年最高峰时为40元/KG,2000年初大陆经营者进入这个领域后,价格很快杀到批发价格最低为5元/KG。
这么低的价格,意味着更低的毛利,更意味着如果做不上量的话,是赚不到钱的,甚至会亏本。要做上量,就必须扩大生产规模,工厂要扩建,要采购新的机器,增加更多的工人,建立遍布全国的销售网络。这些都考验着工厂的实力和管理水平。最出名的是,某工厂的经营口号:产品只要8%的毛利。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后,只有那些上了规模,产品众多,资金雄厚的厂商最终生存了下来,建立了相对平衡的市场秩序。 而食品安全准入制度(QS)则成了压倒小作坊的最后一根稻草。很可惜的是,市场从无序到有序的过程中,用低劣产品冲击市场份额的做法,最后伤害了“奶茶行业”本身。因为低价意味着极低的品质,这进一步恶化了普通消费者对奶茶的印象“一块钱一杯的可以喝但不能常喝的不健康饮料”。能生存下来的厂商都是比较有实力的,销售也比较稳定,都通过了QS认证。
由于少了小作坊的产品竞争,产品的价格略有提升,生存环境有一定的好转。这时的竞争焦点集中在产品自身的品质上。谁能提供性价比最高的产品,谁能提供新的产品,谁就能在现在的竞争中占据主动,获取进一步的发展。但是经过几年的发展,产品的潜力已经挖的差不多了,市面上主要厂商的产品都差不多,要想做出新意,是很困难的事情。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消费者的消费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产品的健康性逐渐被消费者重视。尤其08年三鹿事件爆发后,消费者对乳制品行业多了几分质疑。奶茶行业作为乳制品行业的关联行业,所受的影响也是相当大的。传统奶茶的种种弊端,被消费者放大到显微镜下观察,网络上,传统媒体,电视传媒,都有“奶茶是垃圾食品”的负面报导。奶茶行业该何去何从?厂商该怎么面对这一改变呢?(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