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 HOTELEX天津咖啡文化节开幕还有5天长按上方“二维码”免费领取门票很多咖啡新手都会问怎么样才能快速入门?我的答案跟我多年前从前辈那里得到的答案一样——多喝。多喝多尝,多感受体会,多看书吸收知识,哦!现在还可以多看视频。那到底要怎么喝?怎么感受?吸收哪些知识?看什么书什么视频?谁要是都懂,不早就入门了吗?想要入门咖啡,最重要的是建立自己的“咖啡系统”。这是咖啡行业所有烘焙、冲煮、品鉴、竞技,甚至经营方向,都必须要正视的问题。简单来说,就是你决定要拜哪个山头?信哪位神?唯物主义者当然也喝咖啡,也可以把很多科学数据的东西应用到咖啡里面。而“咖啡好不好喝”,则是一个主观问题,彻头彻尾的唯心主义。有点难理解对吧?现在市面上不是很多“权威”、“国际认证”的“咖啡系统”了吗?为什么不可以简单直接点,跟着他们走,为什么非要建立自己的“咖啡系统”?因为建立一套完整的“咖啡系统”,实质上就是以追求某种“好喝的咖啡”为目的,用相关的知识和经验,搭构一条通往这个神圣之地的大道。问题就在于某个机构体系认定的“好喝的咖啡”,跟你心目中觉得“好喝的咖啡”,真的完全重合吗?举个栗子,每个国家都会有自己的咖啡体系,意大利有意大利的咖啡体系,日本有日本的咖啡体系,美国也有美国的咖啡体系,他们每个组织机构系统,对“一杯好喝的咖啡”,或者“一家好咖啡店”的定义标准,可能差异非常巨大,更别提其他小众的土耳其咖啡、埃塞俄比亚咖啡等等。他们每家传承学习的东西都不一样,追求的目标自然也各有差异,对于一些截然不同的操作和观点,也都有着各自能够自恰的理论说法以及拥护者。那么作为一个完全新手的你,到底要听谁的?对于初学者,我通常都会推荐他先去学感官,学品鉴。意思并不是叫他先去照搬别人的喜好,复制现成的“咖啡系统”,而是先去吸收别人的学习方法和经验,学习如何感受、表达咖啡,学习品鉴的方法,而不是评分标准。学习咖啡与读书考试不同的地方,在于咖啡并没有“一个唯一真理、标准答案”。你唯一能够依靠的,是你自己的“心”,也就是你自己的感官喜好,你自己的嘴巴和鼻子。你看,咖啡行业总被人说是“玄学”,并不是毫无缘由的。总之,只有知道自己的喜好、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样的咖啡,才能得到一套符合“个人主观”的“客观知识”——也就是“咖啡系统”。这个时候,“多喝”就派上用场了。1多喝、多冲、多记录记录自己的冲煮以及品尝过程,一方面是方便找到自己喜欢的风味,以及相对应的冲煮手法;另一方面是协助自己检查冲煮手法的稳定,快速理解不同参数对冲煮结果的影响。喝到什么味道,闻到什么味道,有时候的确是很难用言语词汇来表达,喝咖啡也并非一定都要能说会道,并非只有描述出一杯咖啡具体什么风味感受,才能充分享受这杯咖啡的乐趣。只是说喝咖啡的过程,本身就是在建立个人风味记忆库的过程,只有不断地尝试,并勇于表达,我们才能更快掌握到描述风味的技巧,从而更容易找到自己喜欢的味道、喜欢的豆子、喜欢的冲煮方法。2多喝别人冲的咖啡感受不同产区的风味①持续喝同一家店的豆子,能够有效降低烘焙风格对风味的影响,有助于记忆不同产区之间的风味。②持续喝同一个产区的豆子,对比不同的处理法或者品种,能够帮助我们快速理解不同处理法或者品种之间的差异,找到产区的风味特征。在初学的阶段,想要描述一杯咖啡的好坏与感受,未必要学着专业的杯测师,生硬地对照杯测表上的打分项,套用风味轮上的词汇。有时候写得再多,转个头来,看到那一段风味名词,你对那支豆子依然毫无印象。你可以找准一支经常喝、有记忆点的豆子,作为参照物,用“比它酸、比它干净、比它单薄轻盈,比它多一点一点某种水果的香气”之类的方式,去记录喝到的陌生咖啡。久而久之,再回头看的时候,说不定就能归纳出一套“某某产区/处理法/品种咖啡都比较偏清新单薄”,或是“原来我最喜欢的是某某产区/处理法的豆子”之类的经验。当然,多喝的同时,也不要忘了吸收转化。并不是所有人都有条件每天埋头喝喝喝的,在这个时候,充足的知识储备,才能将我们喝的每一杯咖啡价值最大化。多看书、多看视频,掌握多方面的资讯信息,然后挖掘自己喝到的每一杯咖啡的内涵……让记忆自然形成喜好,进而成为体系,属于你个人的“咖啡系统”就培育成材了。明白自己的喜好,有自己的咖啡价值观,自然就能更加轻松地应对市场上的各种各样的诱惑,快速找到自己志同道合的咖友。▼-欢迎扫二维码关注原作者- END 版权信息未经同意请勿转载,欢迎分享朋友圈■ 文章来源:转载自公众号【狼人咖啡研究所】■ 图片来源:Ann、Sherry.C、Allen■ 侵权联系:weixin@coffeesalon.com■ 合作联系:微信 cofesalon ▼2021《咖啡年刊》热卖中,点击阅读原文购买!
咖啡新手如何快速入门?如何建立自己的“咖啡系统”?
2022-04-25
责任编辑:狼人咖啡
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