桌椅吧台隔断板,音乐灯光背景墙。
这年头,咖啡馆模样的空间,成为很多饮品店的标配。
但对于中式茶饮来说,对空间的营造就只能用咖啡馆模式来包装么?
深圳这家叫做Teabank的品牌,在平衡传统茶与现代审美情趣上,提供了一个特别的样本。
来随咖门一探究竟。
3万册!不只“茶+书”这么简单
Teabank董事总经理李姝带咖门记者参观了这个位于深圳科技园软件产业基地茶饮空间。
穿过多边形元素构成的旋转楼梯,延伸至天花板的书架进入眼帘——
一句话,简直了。
3万册,不是“书吧+茶饮”,而是“茶吧+图书馆”。
咖门了解到,这里采用办卡借阅的模式,消费者只需凭身份证交押金100元就可以借阅所有的书。该卡在深圳地区的图书馆均可通用。
在寸土寸金的科技园软件产业基地,2200平方米面积“镶嵌”一个图书馆,所求为何?
“看得到的是这些书,看不到的是背后的系统运作。”李姝表示,书带来的文化气质是其价值所在。
一方面,书无疑是增强氛围感的“杀手锏”。
Teabank藏书不仅数量庞大,更是名副其实的深圳科技图书馆分馆,由科技图书馆提供系统图书管理培训,并有着基于书文化的深入合作。
更何况,书本身就是一个强大的引流利器。3万册的藏书量,足够形成一个话题引爆点。
与图书馆的合作,增强了Teabank的公共属性,实际上降低了消费者的入店门槛,所带来的传播效应得以吸引更多潜在顾客到来,反哺茶饮的销售。
“茶+”的多样空间美学实验
不高的客单价与翻台率往往是第三空间的经营困境。
茶与书都趋慢趋静,客观上可能带来翻台率更低的结果。
“Teabank不同于一般的快饮模式,一味讲究翻台率和平效。”李姝告诉咖门。“我们输出的价值观不是单一的。”
作为集茶饮、茶食、茶器、茶活动等为一体的现代生活空间,这些模块构成了Teabank的综合收益结构。
在其“茶+”美学生活实验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正在封测的Teafood。
“茶吧+餐饮”是一个大胆的举动,二者不仅在经营侧重上大相径庭,需要的氛围也有所偏差。
尤其对于拥有3万册图书的茶吧来说,很容易让费心营造出的文化气息流产。
然而,正直用餐时段,从咖门的观察与体验来看,Teabank似乎并不为其所困。
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饮品+简餐”概念,Teafood更似一个精品私房餐厅,以茶相关的创新菜品为特色,环境与服务均可圈可点。
内部入口相对隐蔽,营业时间仅在饭点,与茶吧整体空间有意区隔,还启用了另一套熟悉餐厅经营的班底。
运营相对独立的同时,设计风格与文化符号又与茶吧本身一脉相承,保持了氛围的整体性。
这种空间多样性上坚持,让Teabank得以改变自身营收结构,从经营模块与目标客户群上双管齐下,不断觅得新的消费增量。
园林式造景,半封闭自由空间
谈到空间,设计是不可回避的话题。
在此下功夫的店不少,花样繁多的主题咖啡馆就属典型例子。
然而仅依靠“死忠粉”和“好奇宝宝”能否持续经营,咖门觉得尚待商榷。
毕竟络腮胡大叔坐在满目粉红中喝着“布朗尼甜梦”的反差萌现实中太鲜见。
Teabank在空间设计上饱含深意——
以五边形为主要元素构成,多处悠长、曲折的回廊,整个空间几乎没有一处是对称的。
李姝告诉咖门,科技产业园区往往在设计上大量采用柱网结构,给人的感觉难免有一些冷冰。
“Teabank将茶园的自然景观作为灵感来源,采用多边形元素,更强调空间内的协作与沟通。”
另一方面,咖门看来,这种苏州园林式的“隔而不隔,界而未界”,不仅让顾客拥有转身即风景的期待,而且在有限的面积中容纳了更多的意味——
恰到好处面的积以及半封闭的惬意营造出一个安全舒适的心理空间,告诉顾客,他们是自由的。
说到这一点,星巴克是个中高手。
服务员几乎不出吧台,甚至有很多座位是通过装修刻意避开吧台视线的。
“厚脸皮”地坐上一天,没有服务员有意无意的视线和过于标准的笑容,选择阅读谈天还是出神发呆,Who care?
这才是顾客需要的空间,不是么?
“连锁不复制”的商业化实验
试营业半年有余,Teabank的美学空间实验仍在持续。
多模块布局下,其营收已经形成良性循环。李姝向咖门透露,2016年Teabank的一个关键动作是开分店,目前正在选址策划中。
只是这一次,Teabank所结合的创意不一定是图书馆。
陶艺工坊,艺术走廊,甚至博物馆?一切皆有可能。
尽管伴随扩张,其商业化的市场表现尚需时间考验。
但至少在体验上,它表现出一个中式茶饮品牌的新姿态——不盲目照搬咖啡馆,也不一味求快。
这场实验,值得期待。
作者:汤迪 |编辑:朱万龙 丨统筹:咖sir本文为咖门原创,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如需转载加微信:Lu4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