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资本的入局,咖啡成了新的投资风口。
阿里巴巴、腾讯、字节跳动、美团、高瓴和红杉等资本纷纷加码咖啡市场。除了被众多巨头追捧的Tims,咖啡品牌M Stand更是获得了超5亿元的B轮融资,Seesaw也在获得喜茶的过亿元A+轮融资,Manner半年内获得4轮融资……
媒体鼓吹咖啡的未来,资本也在看好,连瑞幸都能从退市风波到盈利,这更让创业者坚定了信心,认为咖啡会在继茶饮后,成为新的风口。
PART. 01“快咖啡”为何受热捧?
以前我们谈起咖啡创业,大部分都是对咖啡有着很深的情怀,怀揣着一个美好的理想,认为应该做出最优质的咖啡让大众品尝,主攻精品咖啡。
而新一代咖啡创业者,在瑞幸爆火之后,茶饮行业的入局,便利店咖啡的火热中,让他们看到了快咖啡的商机,通过全自动化的咖啡,也能做出一杯合格受欢迎的咖啡。
据天眼查数据显示,2021年年初至今,以工商登记为准,国内已新增超1.8万家咖啡相关企业,咖啡赛道在近两年进入了快发展时期。
那快咖啡究竟有什么优点,为何能得到创业者的热捧?
1、全自动化,进入壁垒低
我们熟知的星巴克、瑞幸、连咖啡这些连锁品牌, 都是属于快咖啡。它们引进全自动化的咖啡机,降低对人力的需求,不需要很懂咖啡的咖啡师,标准化的流程下就能出品一杯稳定又有保障的产品,员工培训和流失的成本相对也低。
这也是为什么新一代咖啡创业者更青睐快咖啡的原因,因为好的咖啡师难培养,也难留,自动化更容易保障门店的管理,也容易复制。
而且由于供应链的成熟,机器的全自动化,使得咖啡的进入壁垒相对以前低了很多,店主不必精通各种豆子的习性和味道,不必懂豆子怎么烘焙,熟度多少才合适,也不必去钻研豆子如何磨研才能口感更好,让想吃这一口蛋糕的人动心。
2、成本低,出品快
一杯咖啡所花费的豆子是很少的,一般仅需七八克重的豆子,一斤就能做几十杯了,算下来一杯豆子的成本也就几毛钱,这里面的高利润也是驱使他们投资开店的原因之一。
而全自动化的咖啡,出品是很快的,一杯咖啡的制作时间大约是30秒~2分钟之间,在如今快节奏的生活下,大部分消费者是很浮躁的,稍微等待时间久一点,就要退单和吐槽。所以减少等待时间是很有必要的,能让消费者快速喝到,也更易于外卖出品。
PART. 02“快咖啡”再难出头部品牌
1、味道不受主流咖啡爱好者青睐
快咖啡很符合商业的逻辑,但是弊端也不少。就味道而已,星巴克、瑞幸这些商业咖啡一直被咖啡爱好者戏称为“刷锅水”。
这些咖啡人群,认为咖啡应该是高逼格的,不必迎合所有人的口味,加奶、加糖、加香料都是不纯正的,是不好的咖啡豆才会用这些来掩饰它原有的风味。在咖啡狂热者眼中,只要手冲才是YYDS。
2、复购率低
在一线和新一线等20个城市的调查数据中显示,当前咖啡消费群体人均年收入为18.3万,潜在消费者的人均年收入为12.5万,而受访的城市人均年收入7.7万。这些咖啡消费人群妥妥的高收入人群了,而这些收入人群的数量,注定不会让咖啡大众化。
根据企鹅智库的数据显示,每天喝咖啡的人群占3.4%,几个月才喝一次或者基本不喝的人群占71.2%。在未来消费的欲望中,表示会购买咖啡的约占36%。
所以说,咖啡的复购率远没有我们想的那么高。
而复购率不够高,就意味着需要付出更多的拉新成本,但咖啡的体验成本和迁移成本是很低,一次不满意的体验可能就会让品牌永远失去一位用户。所以这个生意,真的没那么好做。
3、咖啡市场竞争大
不成熟的咖啡市场没生意,成熟的咖啡市场竞争激烈。
上海作为全球咖啡馆最多的城市,目前还在开业的咖啡馆数量高达6913家,而其他国家成熟咖啡市场的城市里,伦敦3233家、东京3826家,而纽约仅1591家,上海这一数字远远高于其他城市。
在上海,咖啡的竞争也极其惨烈。
相关统计显示,这两片咖啡聚集区的核心主街——淮海中路和南京西路沿线的咖啡馆数量分别达到了49家和41家,是上海咖啡馆数量最多的街道。而淮海中路全长约5500米,平均每122米就有一家咖啡馆;而南京西路全长3833米,平均93米就有一家。
在高密度的门店布局下,迎来的会是咖啡爱好者的集中消费,但是没有好的产品,也只能在残忍的竞争中被淘汰,被新的品牌代替。
4、产品同质化严重
快咖啡走的是性价比的道路,对生豆和烘焙手法的要求并没有那么高。在自动化咖啡机的帮助下,咖啡行业早已突破探索阶段,形成了标准化、快捷化、同质化的制作流程,使得不同品牌、不同规模、不同形式的咖啡店,口味差异并不大。所以快咖啡的产品和门店模式的同质化是非常严重的。
当然,咖啡品牌也不遗余力地寻找创新,在基础的美式、拿铁之外,各种咖啡+水果、咖啡+酒精、咖啡+气泡水、咖啡+植物奶的搭配新产品越来越多,但是流行周期也变得越来越短,创新,也让消费者疲倦。
快咖啡想要立足,是需要好的产品才能生存下来的,瑞幸这种体量的品牌,也能靠生椰拿铁起死回生。但是创新所需要的研发成本是高昂的,大的连锁品牌有足够的研发基金去试错,但是一家个体咖啡品牌,连水电费都要精打细算,哪会有多少钱去研发。
如果一味地按照茶饮的套路来开咖啡馆,一味地模仿别人的配方,在咖啡馆的厮杀中,迟早都会成为一件牺牲品。
5、资本入局,再难出头部
星巴克用二十几年的时间教育市场,给咖啡打造一个高端精致的标签,瑞幸用几年的时间把咖啡平民化,让咖啡回归饮料的本质。
资本的大量介入,让咖啡赛道快速增长起来,也让这个行业变得火热,但是很难再有机会造就头部品牌,因为前有瑞幸这个靠补贴、亏损、上市、又退市的案例,资本必然会变得很谨慎。
而且在品牌连锁、便利店咖啡、精品咖啡的围剿下,这些单个品牌的门店数量不是几百就是上千上万,无论是价格、门店密度、咖啡品质,哪一个不吊打自创的快咖啡品牌。
自创的快咖啡品牌没有资本的加持,想要在厮杀中突围,无疑是做白日梦了。
PART. 03资本梦,小白别做了
如今,咖啡赛道不再缺钱,外面的钱铺天盖地地想投进来,资本都快把咖啡馆的门槛踩烂了。
创立于2015年的Manner,半年间累计融资4次,其估值便已经达到了12亿美元;M Stand在今年1月和7月分别拿下了A轮和B轮融资,投后估值达40亿元。代数学家咖啡获得腾讯的融资,品牌估值为10亿元;喜茶入股Seesaw,A+轮融资过亿。
资本的青睐,得益于如今国内的咖啡市场处于一个极佳的时间节点上。
一方面,中国市场咖啡消费量总体仍远远少于其他国家,中国大陆人均咖啡年消费量才9杯,而成熟市场都二三百杯,所以说空白市场的潜力大;另一方面,早上一杯咖啡提神醒脑搭配早餐,下午茶喝杯咖啡赶走疲劳,在瑞幸、星巴克、便利店等咖啡的大规模市场教育下,在一二线城市,喝咖啡可以称得上是“普及”了。
来源:《2021年中国咖啡产业全景图谱》
所以, 咖啡还是有机会的,毕竟成长空间摆在那里,就看如何把咖啡下沉到三四线以下城市,让咖啡变得和茶一样普及。如今市面上的本土咖啡品牌能达到如此规模的估值,与这些未开发的空白市场息息相关,资本都在等待咖啡市场在未来的增长爆发。
但是对于小白创业者来说,进入竞技场一起厮杀,不是一个好选择。别的品牌都在拥抱资本快速开店扩张,不仅仅是门店密度加大了,更多的是在资本的加持下,拥有好的选址议价能力、拿到商圈中的热门点位。而且品牌更懂得如何选择商业地产商、和地产商谈判,使自己能把资源最大化利用起来。
单枪匹马的你,拿什么和装备齐全的军队斗争,无疑就是炮灰一个,爽文永远只存在于影视中,现实中的闭店率,才是一个个警钟。
小白如果还想跻身这个赛道,建议谨慎。因为一个能被资本青睐的咖啡品牌,除了好的产品外,还需要拥有稳定的、被验证有效的单店模型。
试问身为咖啡小白创业者的你,真的能拥有好的管理能力、品牌营销能力、团队组织力、快速扩店的能力吗?缺少一样都做不出能被资本青睐的单店模型,没有可复制的单店模型,在商业意义上就做不到规范和标准化,就等于没有可投资的价值。
资本能造梦,也能毁梦,咖啡这个梦,小白创业者就别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