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咖啡和互联网,立刻想起的可能是3W、车库等创业咖啡。
其实不止于此。同样借互联网做咖啡的还有一个不占地儿的类别——咖啡自动贩卖机。
这两年来,零点吧、咖啡码头等互联网品牌,屡屡拿到融资,在咖啡行业一枝独秀。为什么资本看不上700亿的咖啡市场,却青睐看上去“小众”的它们?
为此,《咖门》在上海,跟咖啡码头的创始人王维聊了聊。咖门 | 啡姐(微信:olcattang),发自上海
▵咖啡码头创始人 王维
— 1 —自动贩卖机 + 咖啡 = 市场兴奋点?
自动贩卖机这概念,不新鲜了。
塞钱、点击、出品、取物、找零,早就是很多人便利消费的一套习惯动作。
第一眼看到咖啡码头的自动贩卖机,啡姐的内心是平静的。大概2米的个头、占地不足1㎡,蓝白相间,有种沉静的踏实感,论外观也称不上酷炫——除了那块实在够大的触摸屏幕。
▵咖啡码头第二代自动贩卖机
扫对应饮品的二维码进行支付,等待过程中还可以在屏幕上玩游戏互动;取走饮品,在相应位置拿到杯盖和杯套。
▵根据指示取杯
产品价位区间在12—15元,啡姐尝试了拿铁和新品野樱莓果茶,制作时间大致在50s—1min,整个过程操作较为流畅。
咖啡码头创始人王维,曾从事进出口贸易,此番进入咖啡领域他有着自己的思考——市场有较好的爆发点,通过三五年运作能达到一个规模;并且能跟新媒体互联网相关。
“我不是做互联网出身的,烧钱买客户这种模式我不太喜欢。”说起互联网,高昂的获客成本、实际并不如意的用户体验让他觉得O2O模式在咖啡领域不可行。
在德国考察咖啡原料的过程中,他发现投币式的自动贩卖机数量很多,蹲点儿观察,数台机器半个小时内常常会有十几个人在排队。
“唯一缺陷是不知道哪台机器卖完了料,也不知道谁来买的什么。”
这反而让王维感到兴奋,在国内,移动支付的接受度相对较高,沿着这个思路将自动贩卖机与互联网打通,这事儿有戏。
很快,资本方的态度印证了他的想法,咖啡码头在今年6月份宣布融资1500万,成为又一个拿到融资的互联网咖啡品牌。
— 2 —打“互联网”牌的小众玩家,优势何在?
1机器:自主研发,建技术壁垒
按照王维的理想图景,机器作为整件事儿的心脏,必须是个集大成者——
不仅是大体量、智能版的全自动咖啡机,还得兼顾支付、物料输出以及向管理者反馈等一系列功能。
“弄出这么一个玩意儿可不容易。”王维表示,早栽过跟头。
由于国外供应商订单数要求高、周期长,咖啡码头第一批55台机器,选择了国内一家条件比较贴合的供应商。
产品投放市场后,麻烦来了,10个维修人员天天跑都忙不过来。
“咖啡好喝,机器老坏”。在快节奏消费下,用户带有新鲜劲儿时得不到良好反馈,对品牌建立来讲,损失惨重。
痛定思痛,今年3月,王维开始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批出来一部分资金,自己做。
智能冲泡器和磨豆机在德国定制,自己研发无钥匙管理、制冰等核心技术,“我们申请了11项专利。”王维告诉啡姐。
目前,市面上能见到的最新款是咖啡码头的2.4版本,已实现采购供应商部件组装测试,用自己设计制造的控制芯片软件联动,即可使用。
▵打造别人难以越过的壁垒,提高技术上的竞争力
正值一代产品和二代产品的交替期,一个很明显的变化是,目前运转的40台第二代产品,1个维修人员还没有满负荷。
王维自信地表示,机器研发大方向上的更迭,咖啡码头2年内难以被赶超。
2成本:1㎡、0店员、易移动
在咖啡馆普遍不盈利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从业者开始注重坪效——向奶茶店学习缩小经营面积、甚至探索即拼即用的微型咖啡馆。
▵已经出现的小体量即拆即建咖啡馆
自动贩卖机更是在经营面积上做到了极致,既降低了租金,也通过工业化、智能化减少了人力成本。
同时,易于移动、前期投入不是一锤子买卖,给了选址更高的容错率。
王维表示,咖啡码头开始运营时选址上没有所谓策略,随意布点,最终归结到一点——走年轻人比较聚集的地方,以创业园区、互联网企业内部为摆放重点。
相对而言,作为一种消费场景的补充,咖啡自动贩卖机进入这些场所难度较小。
3复制:快速扩张品牌势能
经营模式上,咖啡码头采用合伙人制——加盟伙伴可采购机器和原物料进行经营。
对于咖啡码头本身,这是一个低成本、快速扩张的方法,同时也是一招险棋:加盟模式频发事端,铩羽而归者比比皆是,对品牌的形象可能是致命的。
关键在让利与管控。
一方面,咖啡码头不收加盟费,把通过设备和原物料可赚得的利润压到极低,尽可能让利出去;
同时,王维对合伙人的筛选很谨慎:在当地能够找到适合摆放的位置资源;全职去经营;通过机器能远程掌控机器的运作情况。
▵合伙人是实现模式快速、稳定复制的关键
他想的很清楚,“我们属于初期,想要把品牌的体量做起来,需要管理上更到位。”
据王维介绍,半年,咖啡码头已经累计签了200多台自动贩卖机的合同。将陆续在无锡、杭州、郑州、武汉、苏州等城市与合作伙伴进行推动。
4数据:创造未来想象空间
根据咖啡码头测算,自动贩卖机的市场份额很大。以上海为例,即使按照经营状况优秀的高标准点位,也需要5000—10000台才趋于饱和。
王维更关注的是后续——通过微信或APP入口,每一个顾客在每一台机器的每一次下单行为,都有数据资料的累积,咖啡码头将掌控大数据二次开发带来的附加价值。
用数据给消费者画像,从精准营销、实现平台化角度来讲,提供了未来更大的想象空间。
— 3 —挑战:咖啡or空间,消费者究竟需要什么?
咖啡码头在设备、运营上构建了自己的一套系统,但它面临的挑战仍有不少。
1重资产下如何提升品牌势能?
首先,在咖啡消费领域,又是与互联网挂钩的企业,自研发自制造是否过重?
不久前,咖啡码头宣布获得了1500万天使轮融资。王维并不否认沟通中一些风投机构对项目“过重”的担心。
咖啡机本身成本较高,单是那一块42寸的智能触摸屏,成本就要7000元左右。重资产之下,如何才能既保证用户体验,又可以迅速布点,提升品牌势能?
对于前期研发投入大、涉及方面更多的咖啡码头来说,这是个不小的考验。
2小众的消费市场能容得下几台?
其次是消费环境,自动贩卖机固然提供了 “路过顺便喝一杯”的消费场景,但同时意味着放弃了空间体验,这更适合单纯需要咖啡的消费者。
对尚不属于刚需的国内咖啡消费市场,去咖啡馆呆一下午享受环境、听听音乐聊聊天,“消费空间”可能是更主流的需求。
▵场景+社交是多数人选择到咖啡馆的直接理由仅为一杯咖啡,这个市场会有多大?
这就不免让人担忧,一旦进入二三线城市,消费量可能没有那么乐观。
3这个市场早已不是蓝海!
同样做咖啡自动贩卖机的品牌“咖啡零点吧”,早在去年就获得了来自西部资本的3000万元A轮融资,其布放策略主要选在没有咖啡店、中低档为主的写字楼中。
而那些拥有5、6台机器就能在一片区域成活的品牌,也试图在这个细分市场分一杯羹。
王维坦言,自己目前担心的是,市场混战会损害消费者对自动贩卖机的体验,以及渠道扩展速度的滞后——一旦有同类型项目抢先布点,想再进入的难度就会很大。
以新鲜的体验,推动咖啡大众化消费,咖啡码头做出了自己的探索,咖啡自动贩卖机,会是打开大众市场的一剂良方么?
— End — 统筹:咖sir | 编辑:政雨 本文为咖门原创,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商务合作&内容转载 | 微信:yantair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