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家并不起眼的咖啡店。但是,追溯这家小店的历史,已经将近六年。从大学路到张店路,再到湖南路,咖啡店的搬迁史,也是老板若水的一部成长史。一次次“折腾”之后,她渐渐悟出了“创业”的智慧。
苦尽甘来却要搬家“刚熬过开业的头两年,积累了一些客源,但却不得不重新找地方搬家。”谈起开店经历中的第一次“折腾”,若水语气平静,虽然有一丝惋惜但却没有太多的不满和抱怨。若水的咖啡店,最初开在大学路22号院内。2010年6月18日开业,2013年底租约到期,而房主因一些特殊原因不能马上与之续约,因此她只能为自己的店另觅他处。要离开这里,若水内心自然有一些不舍,毕竟,这里是她“创业”的起点。而最初之所以选择这里,表面上看虽是偶然,但内里却是她骨子里那份平和的性格使然。2010年初的某一天,若水漫步于大学路时,被这里的安静深深吸引了。“在这里看看书,听听音乐一定特别美好。”当时她心里马上就萌生了这样的想法。“恰巧看到有个房子的出租告示,于是立马就决定将其租下来。”在这里她开了一间符合自己气质的咖啡店。“安静、舒适、干净”,是她为自己的店所定的“调儿”,也是她所追求的一种生活方式。若水认为自己的咖啡店是有人情味儿的,不同于开在繁华商业区的店铺。因此,与商业化的店铺有所不同。她举了一个例子,曾经有一位学生游客来店里,既想试下咖啡,又十分喜欢店里的一本书,但预算让其只能二择一。若水知道了他的“纠结”之后,告诉他,书是别人的她无法做主,不过可以请他喝咖啡。与商业化的咖啡店相比,这里多的是一份人情。而要经营这样的店,若水一直强调要坚持、耐得住性子,哪怕是遇到了问题。做生意最忌搬迁,但是在谈到此事时,若水没有一味讲述搬迁给自己带来的冲击。“房东要为自己的家人打算,因此不马上续租的理由也十分充足,他们也有自己的困难。”她接受了搬家的事实,但没想到的是,更大的挑战还在后面。
觅得新址白忙一场不久,若水就根据自己的喜好,为她的咖啡店又觅得了另一处老房子,地址位于张店路。“我很喜欢那个地方,房子方方正正,而且顶楼可以看到小鱼山公园,景观非常好。”由于搬迁时很多旧机器都处理掉了,所以她又定了一批新的咖啡以及厨房器具,并且马不停蹄地开始装修。就在装修即将完工时,事情又起了变化。“老楼的情况比较复杂,楼里住了很多户。我们当时在楼上,所以楼里一些其他的住户就有意见。”若水很无奈,虽然在她看来咖啡店的经营不会妨碍到其他住户,但是既然他们反对,她也没法继续坚持。“当时,装修已经完成了70%,但是没办法,我只能是放弃,还要给房东恢复装修。”若水当时已经从外地搜罗了很多成套杂志作为收藏,准备放在新店里,最后只能“割肉”处理给废品小贩;订的机器也只能自付邮费退掉;虽然提前付的租金大部分拿了回来,但是押金按例没退。她将这件事看作是开店近六年来最大的一次“折腾”,但在描述这些时,记者并没有听到她愤怒地指责住户怎样“无理”。“作为老居民,尤其是一些老人,他们有自己的生活习惯和立场,这没有对错,因此我也不能强行要求人家改变。”若水说,通常每个人都会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因此有时会有冲突;但如果自己站在中间来看,会发现双方都有道理,退一步很多问题就可以解决。
为了“朋友”再出发如今湖南路上的店,已经是若水的第三个“店”,还有几个月,她干咖啡店就要满六个年头了。但是,就在第二次被迫搬迁后,她其实曾想过要放弃。虽然当时的她选择了理解邻居,但这次大的“折腾”对她的打击还是很大。不过,就在她踌躇不前之时,一些熟客的电话让她不得不坚持下去。“很多熟客打电话来问新店怎么样了,想要过来玩玩。当时我就想,要是我不干了,熟客岂不是没有地方可去。”若水不想辜负熟客们的期望,于是咬咬牙坚持了下去,重新在湖南路开了张。采访过程中,店里来了几位熟客,言谈之间,记者发现,若水与她们已经是非常好的朋友。这种融洽的关系符合她开店的初衷,也是她的咖啡店所一直追寻和坚持的。“店名是英文‘you and I’的音译,意思是‘你们和我’,我希望通过开店能够聚集一些像我一样喜欢在舒适安静的环境中读书、听音乐这类慢生活的朋友。”所以,一些人会觉得,若水对客人有些“挑”,她不允许客人在店里打牌,不允许抽烟、不允许大声谈笑,因为这些会影响到真正想要安静的客人。
不论是以前在大学路的时候,还是如今在湖南路,若水都尽自己所能为客人营造一种舒适、整洁的环境,比如栽种一些花草、或是自己出钱疏通堵塞的下水管道等等,这些举动在不知不觉间也改变了周围的环境。用她的话说,这叫 “回馈”:“我利用了这块地方来做生意,因此也要有所回馈。”开店做生意,有时难免与周围的邻居产生一些误解或意见上的分歧,但于若水仍坚持着自己的那份平和以及对慢生活的那种追求。
版权声明:©文章转载自青岛日报,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
苦尽甘来却要搬家“刚熬过开业的头两年,积累了一些客源,但却不得不重新找地方搬家。”谈起开店经历中的第一次“折腾”,若水语气平静,虽然有一丝惋惜但却没有太多的不满和抱怨。若水的咖啡店,最初开在大学路22号院内。2010年6月18日开业,2013年底租约到期,而房主因一些特殊原因不能马上与之续约,因此她只能为自己的店另觅他处。要离开这里,若水内心自然有一些不舍,毕竟,这里是她“创业”的起点。而最初之所以选择这里,表面上看虽是偶然,但内里却是她骨子里那份平和的性格使然。2010年初的某一天,若水漫步于大学路时,被这里的安静深深吸引了。“在这里看看书,听听音乐一定特别美好。”当时她心里马上就萌生了这样的想法。“恰巧看到有个房子的出租告示,于是立马就决定将其租下来。”在这里她开了一间符合自己气质的咖啡店。“安静、舒适、干净”,是她为自己的店所定的“调儿”,也是她所追求的一种生活方式。若水认为自己的咖啡店是有人情味儿的,不同于开在繁华商业区的店铺。因此,与商业化的店铺有所不同。她举了一个例子,曾经有一位学生游客来店里,既想试下咖啡,又十分喜欢店里的一本书,但预算让其只能二择一。若水知道了他的“纠结”之后,告诉他,书是别人的她无法做主,不过可以请他喝咖啡。与商业化的咖啡店相比,这里多的是一份人情。而要经营这样的店,若水一直强调要坚持、耐得住性子,哪怕是遇到了问题。做生意最忌搬迁,但是在谈到此事时,若水没有一味讲述搬迁给自己带来的冲击。“房东要为自己的家人打算,因此不马上续租的理由也十分充足,他们也有自己的困难。”她接受了搬家的事实,但没想到的是,更大的挑战还在后面。
觅得新址白忙一场不久,若水就根据自己的喜好,为她的咖啡店又觅得了另一处老房子,地址位于张店路。“我很喜欢那个地方,房子方方正正,而且顶楼可以看到小鱼山公园,景观非常好。”由于搬迁时很多旧机器都处理掉了,所以她又定了一批新的咖啡以及厨房器具,并且马不停蹄地开始装修。就在装修即将完工时,事情又起了变化。“老楼的情况比较复杂,楼里住了很多户。我们当时在楼上,所以楼里一些其他的住户就有意见。”若水很无奈,虽然在她看来咖啡店的经营不会妨碍到其他住户,但是既然他们反对,她也没法继续坚持。“当时,装修已经完成了70%,但是没办法,我只能是放弃,还要给房东恢复装修。”若水当时已经从外地搜罗了很多成套杂志作为收藏,准备放在新店里,最后只能“割肉”处理给废品小贩;订的机器也只能自付邮费退掉;虽然提前付的租金大部分拿了回来,但是押金按例没退。她将这件事看作是开店近六年来最大的一次“折腾”,但在描述这些时,记者并没有听到她愤怒地指责住户怎样“无理”。“作为老居民,尤其是一些老人,他们有自己的生活习惯和立场,这没有对错,因此我也不能强行要求人家改变。”若水说,通常每个人都会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因此有时会有冲突;但如果自己站在中间来看,会发现双方都有道理,退一步很多问题就可以解决。
为了“朋友”再出发如今湖南路上的店,已经是若水的第三个“店”,还有几个月,她干咖啡店就要满六个年头了。但是,就在第二次被迫搬迁后,她其实曾想过要放弃。虽然当时的她选择了理解邻居,但这次大的“折腾”对她的打击还是很大。不过,就在她踌躇不前之时,一些熟客的电话让她不得不坚持下去。“很多熟客打电话来问新店怎么样了,想要过来玩玩。当时我就想,要是我不干了,熟客岂不是没有地方可去。”若水不想辜负熟客们的期望,于是咬咬牙坚持了下去,重新在湖南路开了张。采访过程中,店里来了几位熟客,言谈之间,记者发现,若水与她们已经是非常好的朋友。这种融洽的关系符合她开店的初衷,也是她的咖啡店所一直追寻和坚持的。“店名是英文‘you and I’的音译,意思是‘你们和我’,我希望通过开店能够聚集一些像我一样喜欢在舒适安静的环境中读书、听音乐这类慢生活的朋友。”所以,一些人会觉得,若水对客人有些“挑”,她不允许客人在店里打牌,不允许抽烟、不允许大声谈笑,因为这些会影响到真正想要安静的客人。
不论是以前在大学路的时候,还是如今在湖南路,若水都尽自己所能为客人营造一种舒适、整洁的环境,比如栽种一些花草、或是自己出钱疏通堵塞的下水管道等等,这些举动在不知不觉间也改变了周围的环境。用她的话说,这叫 “回馈”:“我利用了这块地方来做生意,因此也要有所回馈。”开店做生意,有时难免与周围的邻居产生一些误解或意见上的分歧,但于若水仍坚持着自己的那份平和以及对慢生活的那种追求。
版权声明:©文章转载自青岛日报,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