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精品咖啡文化杂志咖啡行业交流请加私饮品界前街咖啡,微信号:(长按复制)IMAKECOFFEE又要拿星巴克和COSTA举例了,除了场景营销,他们店内还有一些不为人知的营销秘密,善于洞察人性弱点的咖啡馆,到底是如何赚走顾客钱的。一威力巨大的“会员卡”在全球做咖啡馆做得最好的其实就两家:一家星巴克;一家COSTA。他们就像麦当劳和肯德基一样,一般不是开在对面,就开在不远处。有一天,星巴克咖啡发现最近生意越来越不好,而COSTA咖啡的生意却没有下滑,很奇怪,所以派人去打探,结果发现原来COSTA咖啡采用了新的营销策略,就是他们的会员打折卡。COSTA红卡——普通会员卡你可能会说,一张会员打折卡,就能造成如此大的威力,我不信?因为在我们周边很多会员卡是没有用的,对吗?不错,但是他们的玩法不同。当你走进COSTA咖啡点了一杯36元的拿铁咖啡,准备掏出钱包付款时,服务员告诉你,“先生,您知道吗?这边价格36元的咖啡,你今天可以免费得到。”此时你一定会很想知道,于是会问:“怎么得到?”然后服务员会接着说:“很简单,你办理一张88元的打折卡,这杯咖啡今天就是免费的。并且这张卡全国通用,你可以在任何时候到COSTA咖啡消费,都可以享受9折优惠哦。”结果数据表明,有70%左右的顾客都会购买这张打折卡。OK,此时你有没有发现不对劲的地方,此策略可是一箭双雕之计,非常巧妙,并且不为人知。1扩充消费者第一次消费客单价我们来算一笔账,如果每天有100个用户,每个人消费36元,那么销售额就是3600元,如果每杯咖啡的成本是4元,那么利润就是:(36-4)元×100人=3200元,对吧?那么推出打折卡之后呢?如果向100个人介绍有70个人购买了打折卡,那么就是(30人×36元)+(70人×88元)=7240元,如果每张卡的制作成本是2元,那么利润就是:(36-4)元×30人+(88-2)元×70人=6980元,不难发现客户数量不变的情况下,利润竟然增加了一倍。更加神奇的是,用户还感觉自己占了便宜,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因为对于用户来说咖啡的价值是36元,所以办一张打折卡88元,送一杯咖啡,88-36=53元,然后这张卡以后还可以持续打折,挺好的。但是真实的情况是什么?直接告诉你,其实就是多花了53元,什么都没有买到。为什么这么说,原因很简单,打折是建立在你消费的基础上,你不消费,这张卡对你没有半毛钱用,就算你消费那也是给他持续贡献利润。2锁住消费者当你响应了COSTA咖啡的主张之后,你获得了一张打折卡,就在你拿卡的一瞬间,其实他们已经锁定了你的消费,为什么?很简单,因为COSTA咖啡与星巴克咖啡定价接近,当你下一次要喝咖啡的时候,你会发现有张打折卡,所以你基本不会考虑星巴克。OK,当然你也知道,星巴克也不是傻瓜,发现之后,他们也推出了“星享卡”。星享卡与COSTA咖啡的打折卡不同,营销策略接近,也是在你消费的时候告诉你,先生其实这杯咖啡是可以免费的,然后卖卡给你,但是这张卡不能打折,可以积分,还有一些优秀的设计,例如:亲友邀请券:是指您一次性购买两杯时只需要付一杯的钱 (含三张)早餐咖啡邀请券:是指您早上11点之前购买任意中(tall)杯饮品,免费。升杯邀请券:是指您购买大杯饮品,只需要付中杯份量的钱。这些设计第一可以让你邀请小伙伴一起喝咖啡,其实就是让用户帮他们“抓潜”,后面两张劵的设计,主要是让用户感觉值回票价,然后用户感觉自己的身份发生了改变,有了莫名其妙的存在感。并且星享卡的奇妙之处,是设计了“升级”体系,人们天性就喜欢升级,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看到上面写的“玉星级”了吗?当我们集齐5颗星星时,就会升到玉星级啦,玉星级又有各种优惠,而玉星级之后又会有金星级!1积分=1块钱,50积分=1颗星星,也就是你够250积分=5颗星星(好2的数字)时,可以升为玉星啦,大概是8杯咖啡左右的样子。写到这里,不知道你有没有茅塞顿开的感觉?二咖啡馆的价格陷阱首先我们来看看他们头顶上的点餐牌,看看能否从中发现什么端疑:不错,你没有看错,那就是不管是他们的什么产品,中杯、大杯、特大杯之间的价格差都只有3元,你知道这么设计的目的是什么吗?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客户在对比中自动前进,选择大于等于“大杯”,能理解这是什么意思吗?当你看到这样的价格牌时,你会对比,大杯比中杯只贵3元,当然选大杯了,因为大了那么多只贵了3元,对于一杯30元咖啡来说,选择大杯的客户高达90%。此刻你以为完了,其实不是,当你决心要购买大杯的时候,你兴奋地发现特大杯只要36元,呵呵。就是这样,客户自己内心思考的时候,自己就把自己的价格锚点(即是商品价格的对比标杆)一步步拔高,然后说“服务员,我要大杯”,注意,服务员没有引导你的消费,是你自己的决定。你是否渴望知道这到底是为什么?这就是人性,或者说是由大脑本来的运作机制决定的。1人们经常会放大自己的需求我们经常认为自己是理性的,其实并不是,当我们在选择“杯型”的时候,几乎所有人都忘记了自己能否喝的下这么多,而是盲目地考虑买哪个更划算,多3元可以多那么多,似乎选择大杯更划算,以免自己亏了。最后还是喝不下,扔到垃圾桶里。2人们对产品的价格没有认知人们对产品的价格是没有认知的,只会在可见的空间内对比。分享一个故事,来自于美国《经济学家》杂志的一次实验。以前他们卖杂志都是卖两个版本,一个是实物版本,100美元;另一个是电子版本,内容是一样的,60美元。通常80%的人会选择电子版本,20%的人会选择实物版本。也就是这样的销售额为:(80人×60美元)+(20人×100美元)=6800美元,他们遇到的预定量遇到了瓶颈,也就是说如果订购人数不增加的情况下,要增加销售额只有一种选择,就是增加客单价。后来,一位营销高手给他们出了一个主意,什么都没有改变,还是那两个同样的版本,同样的杂志内容,但是成交主张不一样,结果他们的销售额瞬间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什么?我们来看一下那位营销高手,玩了一个什么样的魔术?方案是这样的:实物版100美元,电子版60美元,实体加电子版105美元。如果是你,你会选哪个?显然结果证明了一切,80%的人选择了“实体加电子版“,10%的人选择了实体版,10%的人选择了电子版,就这样没有增加任何成本的情况下,销售额增长到了10000美元。(80人×105美元+10人×100美元+10人×60美元=10000美元)不难发现其实人们对价值的判断是没有绝对标准的,原本《经济学家》杂志的客户在60美元和100美元之间做选择,后来加入了“实体加电子版”这个选项之后,人们就在105美元和160美元之间做比较了。就是这样,人们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只要展示不同等级,人就会自动地对其进行对比,然后选择看似最佳选择的那个,以免自己吃亏,所有的认知都建立在对比之上。题外话:后来《经济学家》杂志他们调整了策略,实体版:100美元,电子版:60美元,实体加电子版:100美元。不错,你又认为自己眼花看错了,其实是真实的,就是这样设计的,请问你会如何?大部分人认为他们搞错了,所以疯狂地下单。OK,这点有没有对你有一些启发,没有关系,你思考回味一下,我们继续分享。三杯型的“勾当”不知道勾引了多少人这个设计虽然巧妙,但是我不提倡,如果你了解“罗永浩”,那么你一定知道这点,就是“对不起先生,这个是大杯,这个才是中杯”,来自于网络电影“小马”的片段。为什么会出现这个坑爹的事情呢?我们来看看星巴克的展示杯架:请问哪个是大杯?我问过10个人,10个人都认为最左面那个是大杯,但是你认真看一下杯子下面的文字,我擦竟然写着“特大杯”,你被坑没有?当你在点咖啡的时候,服务员会问你,先生,你是要中杯,还是大杯,很显然,你认为大杯就是最上面那个,并且只比中杯多3元,你就会回答“大杯”。这个就是人性,人的大脑意识中有“高中低”“大中小”,只要是三个东西放在一起,大、中、小会自动打上标签,才不管下面写的字。出于好奇你可能会问,“那小杯呢?”,不错,是有小杯的,小杯被他们放在抽屉里,如果你说要小杯的时候,他们会拿出来给你看,当你看到的时候,我确保,你一定会蛋疼,我确保你不会点,并且你发现没有,他们所有的餐牌上不写小杯的价格,是默认隐藏的,像电脑程序一样。 不能说星巴克或者COSTA这么做好还是不好,这些都是常见的营销策略,利用的就是人性。不得不说,深挖人性的特质确实可以设计出很多巧妙的营销手段。 两家的咖啡本身有什么不同呢?我们先来看看两家的机器,星巴克是全自动咖啡机(Mastrena),Costa是半自动的咖啡机(CMA定制款),那全自动的机器操作上来说,要简单的多,只需按一下按键,一边打奶泡即可,那半自动的机器需要有咖啡师手动操作,包括手动磨粉接粉布粉,结果是每位咖啡师做出来的Espress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半自动机器是存在人为操作的不稳定性的问题,但是有些人会认为半自动咖啡机出品的咖啡会更有滋味一些,插一句啊:任何一家咖啡馆,好喝不好喝还是要看咖啡师的心情呐......相比之下全自动的稳定性更高一点,也因为星巴克更加偏商业化,消费形式的主体是倡导Grab&GO的形式,一进店面就能感受到一种快速的氛围,出品基本上全部转入纸杯了,一般顾客都是拿到就走,也方便清理,所以星巴克非常重视咖啡出品的速度,采用全自动的咖啡机也是一种趋势所向,而在Costa店内喝咖啡还是以瓷杯为主,每家店的装修风格也很统一,店内的灯光偏暖色还有音乐相比星巴克更柔和一些,桌椅也全是软布皮质的,体验感会更舒服。 说完咖啡机我们来谈谈咖啡最重要的灵魂部分—咖啡豆,星巴克用的咖啡豆是百分百的阿拉比卡,懂点咖啡的都知道,阿拉比卡是高端豆品质好,产量低价格也高,市场的需求量太大,全球有23000家门店,要想做到大批次的烘焙风味的一致性,就只能牺牲一些品质的东西了,全部统一用深度烘焙去平衡整体,焦苦味自然避免不了。Costa的咖啡豆是黄金比例的配比,阿拉比卡和罗布斯塔6:1,罗布斯塔这个豆子一直是褒贬不加,但是它作为适当的混合豆来说,的确能补充一些特有的风味,田口护大师在咖啡品鉴里也这么说过。 总之,喜欢喝咖啡的人会找咖啡喝,两个品牌可能是很多人的咖啡启蒙吧(sorry,我又自动忽略雀巢了...),咖啡市场需求还是在不断增加的,星巴克和Costa都属于量产的东西就不能单纯去要求它有高等级的质,应该综合多方位衡量,还是有很多值得同行借鉴的地方,如今两家品牌都在优化自己的实力,不难发现星巴克战略重心转向了精品市场这块,还有最近的全球第二家星巴克烘焙工厂落地魔都上海,想想西雅图首家概念店逼格满分。 一直保持低调的Costa从去年开始的转型,也加快了追回的市场的节奏,营销定位结构更明确,渠道推广一路猛追,官微官博都全力出击,主推英伦文化的代表,和小红书的跨界合作,一改往日的风格,就是在说“我得主动一点,不能再那么害羞了。”新增加的微信会员制度,活跃的积分方式带来的了很好的引流效果,不管两家的咖啡味道好不好喝,优点在两家都以消费者为本,持续稳扎稳打占市场。来源:赢商网免责声明:文章来源于网络,网站部分内容如图片、我们会尊重原作版权注明出处,但因数量庞大,会有个别图文未来得及注明,请见谅。若原作者有任何争议均可与网站联系处理,一旦核实我们将立即纠正,由“饮品界网”整理编辑,转载请注明,本文意在传播咖啡文化,若侵权请告知删除,谢谢~!更多专业咖啡交流 请扫码关注微信:IMAKECOFFEE
星巴克和costa咋就那么会赚钱?深挖星巴克和COSTA成功案例
2022-07-25
责任编辑:
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