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锁的、文艺的、精品的……咖啡馆无疑是个美好而美妙的存在。
但,今天要说是小县城里的咖啡馆。
咖门|Sunny,发自A县
首先来投个票,你觉得在小县城开咖啡馆,靠谱吗?
1
县城咖啡馆的“网络形象”
知乎上有这样一组对话:
Q:在县城开一家理想中的咖啡馆要注意什么?A:注意一下你们县适不适合开咖啡馆。
隔着屏幕都能感觉到的高冷与耿直,却也道出了事实。
我关于县城咖啡馆最初的认知,来自几年前在天涯看到的一个帖子:刚毕业的学生,模仿当时流行的私房菜馆模式,计划在县城开家私房咖啡馆。
破釜沉舟的劲头都使出来了,直接把选址定在为以后结婚准备的毛坯房里。
▲管道的铺设等规划都按咖啡馆的标准走,如果店不开了,房也废了
装修期间红红火火,定期发帖讨论,然而在开业第一个月分享了一次菜品后,就没有了动静。
写这篇文章之前,还专门上网搜了搜,帖子还在,但后续也从未更新过,底下都是网友不看好的猜测。
网上关于“在县城开家咖啡馆怎么样”的讨论不少,但成功的案例寥寥,最“出名”的这个却有些“奇怪”——
某地小县城一时咖啡馆兴起,扎堆开了十几家,没有散座,都是包间,还都很不起眼地处在凌乱的巷子里。
▲这是最豪华的一间
不仅没有一点咖啡馆的氛围,还引人遐想非非……
▲这能不让人乱想嘛
所以,这就是县城咖啡馆的打开方式?
前一段回县城老家,特意搜寻了一下老家所在的A县城的咖啡馆——
2
中学生聚集地+“高档次”消费=县城咖啡馆?
1向饮品店看齐,赚学生钱
A县城约50万人口,在省内县域经济排名处中等水平,咖啡馆数量不少,有一二十家,先去了名气最大的一家,差点被惊得闪到腰。
这家咖啡馆主打韩餐招揽顾客,但卖的咖啡可并不是韩式。
名目繁多的各类饮品之后,才在菜单的最后一页看到咖啡,均价8元,不分杯型,也不分种类。店里环视一周,没有看到任何能做咖啡的机器,倒是环境不错,大概这也是县城人把这家叫做“咖啡馆”的原因吧。
类似风格的咖啡馆A县城还有10家左右,大多在学校附近,墙上“致青春”风格的涂鸦吸引的就是学生群体。与其说是咖啡馆,倒更像学生放学后想喝点东西会去的饮品店,甚至还没有一家专门的饮品店客流大。
▲装修的风格也可以想见
下午2点左右,人稀稀落落并不多。但店里提供的娱乐设施实在充足,除了学生,也有不少人“慕名而来”。
店主频频接到顾客咨询的电话,也真是哭笑不得:“恩恩,没有麻将桌,就是这里有一副麻将可以玩,没有最低消费,只要消费就可以……”
——物质需求之外,在精神上自动延伸出来的娱乐享受,如果端的太正经,在县城里还真是有点吓人。
2靠“西餐”,提升消费层次盈利
另外,也有家“很专业”的咖啡馆,知道的人不多,倒不是因为位置太偏。
这家店长出身于岛系咖啡,咖啡馆整体的氛围和风格都还守住了“底线”。
但尴尬的是,做咖啡的专业机器,只有一个虹吸壶。因为店主说,他“还是更喜欢用虹吸壶做咖啡,那样出来的咖啡品质更好”。
▲究竟是谁天真…
虽装修极简,开店之初,包括一年房租在内也花了12万,这在A县城够开几个麻辣烫店了。
这家与其说是县城咖啡馆倒不如叫“假期咖啡馆”,更多的顾客集中在寒暑假,也都是从外面回来的年轻人。
“第一年挺难熬的,几次想关门不干了,但房租已经交了,只得坚持下来。”
最后出现的一些改善在于“加餐”,除了甜品,增加了一些意面、牛排类的中餐、晚餐。顾客不多,也不用专门找厨师,但客单价提高了,店还能撑。
▲餐饮业的整体水平都还处在上一阶段
用西餐提升一下消费的水平和档次,在A县城是有需求的,而能做到多大,还得看专业水平。不过这对咖啡馆倒称得上是个好主意——和本身追求的“文艺”氛围相匹配,又用顾客“觉得划算”的措施弥补了“装逼”的成本。
3
结 语
不管正不正经,这就是县城咖啡馆的真实、正常状态。适应当地水平,才能迎得来顾客活下去,“接地气”就是适合它的最佳出路。
但也应该有更好的要求——始终“超越但不脱离”,能满足县城人对一家咖啡馆的想象,也不至于逼格高的让人不敢进;一边培养消费习惯,一边提升咖啡馆的水平。
咖啡的另一层含义就是对美好生活的一个期盼,始终能让县城人快跑两步追得上,回过头看时,已经一起往前进一大截了。
你还见过哪些“奇葩”的咖啡馆?留言分享一下嘛!
— End —
统筹:咖sir | 作者:Sunny | 编辑:政雨本文为咖门原创,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商务合作&内容转载 | 微信:yantair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