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精品咖啡文化杂志饮品界网 在几年前,考过、拿到Q Grader证书后,我发现我还是有好长一段日子,处在不知道该怎么打分数的状况。后来,我才知道,身边有很多有杯测师的朋友,也有这样的窘境;是的,有时候只是我们没有将内心脆弱的一面公开而已。所以你可能会觉得,有证照的人,都超强的。 随着在公开场合杯测、跑产区买豆子次数变多之后,我也发现,杯测证照,跟你懂不懂发觉具有潜力的咖啡豆,甚至于避开有状况的咖啡,也不是有太大的关系(等一下,不要误会了,这件事情跟‘杯测证照有没有用’无关)。然而,在接触行为经济后,我大概也理解一件事情:就跟选晚餐跟开咖啡店一样。晚餐天天选,决策天天做,你自然就知道趋吉避凶。但是开咖啡店,你一辈子是能开几家?这样的决策,在人生做得少,自然会有很多事情不是计划内发生,决策经验少,加上结果回馈也慢一点,品质自然就会变低。结论就是:重复性决策执行密度越高,回馈越是立即,你改善决策品质的机会也会越多,决策效果自然越好。 这跟杯测有什么关系?有的,你学完杯测之后,没有增加练习密度,其实对感官不会有太多进步。更甚至于假如你的分数,不会影响到后果承担,基本上心情上也会松散许多。比方说测错方向,买错的货你就得自我承担一整年的库存;或者假如你分数打得跟大家差很多,那下次生豆评鉴,可能别人就不会找你去之类的。有了这些实质压力,分数的落点取舍,自然就会更谨慎。 打分数能不能勇敢落实,跟经验有很大的关系。比方说像我,自己开了公司,也供应了不少店家生豆跟熟豆,杯测技能对我很重要,但是某方面来说,我也会更勇于表达自己的评分想法;毕竟我是必须要为自己错误决策负责的人。当然也会因为这些过程,找到跟自己品味跟给分落点很像的合作伙伴。我有一个很要好的黄姓朋友,他就不是杯测师,但是我们挑选的咖啡豆都有相当大的共识观点。他有一阵子也会犹豫该不该去考个Q,倒是我那阵子也常会笑他:干,你不要考回来之后反而不会挑货了啊! 在团体杯测场合里,最可怜的,都是菜鸟杯测师,因为很多时候,就算他们想要捍卫自己的想法,也很容易被忽略;毕竟所有人都会把合群当作是安全牌,免得下次回不去这个团体。在很多群体杯测里头也是这样。通常经验越老到的杯测者,或越勇于发表跟别人不同的意见,大家也会比较愿意因为他们的经验,而修正自己的异议想法,所谓意见领袖,在团体杯测也是会有他的效应。所以菜鸟为了避免跟老鸟有不同想法,怕被diss,打分数压力自然很大,也导致给分就会趋近于保守。给分趋近于保守的最大问题,除了个人喜好无法呈现外,可能连评分者最后看自己的给分,都无法作出比较,更不用说事后给回馈了。 这是一件很矛盾的事情:在没有自信下,你给的分数没有拉开,看不出价值。但是给的分数太开,喜好太明显,万一跟老鸟不一样,得到的那种关注眼神又未必能够承担。打分数假如没有拉开到话,常常人为误差可能就会稀释掉分数的效果。比方说假如A款82.75,B款82.5,分数上A比B好,但是实际上可能在盲测一次,排序就会不同;也可以说,A胜出,是有相当的运气成份。但是假如你回归到纯粹给分,那你会觉得A比B好,而且毋庸置疑。 现在处理法比以往更多元,打分数的过程,也常会出现许多操控心理的因素。比方说一款咖啡豆干香表现特别好,然后他的分数很容易就一路高下去;有时候仅管他的body可能没这么好,但是感官已经被迷惑了,比方说也算是自家商品莫札特。莫札特绝对不是一款全方位的咖啡豆,但是他却是一款喜好度很高的咖啡。我也跟几个农友朋友半开玩笑的说,你真的要评鉴得高分,你前三栏就要给给他冲下去拿高分了,尤其第一栏干香气更重要!毕竟body跟acidity大部分的人给分拉开也是有限,而且也常会受到前三栏结论的心理暗示。这跟我们常说的定锚点有点相似。当我们不知道这款咖啡的实力时,我们很难落笔评断。但是假如有一个显著的亮点出现,让你重新定位方向,比方说突出、特殊的干香气风味,那你对这款咖啡的初步印象,很可能往后一直延伸。听起来很像是在作弊吗?我承认,这个想法让我有点不安。我也把这个想法跟一些杯测师探讨过:是不是咖啡在干香气表现杰出的时候,这款咖啡的评比,就会一帆风顺?每当提出这样想法的时候,就很像你跟朋友突然说出一个肮脏的想法。但是第一个肮脏的想法被提出来之后,大家也就开始坦白了。是的,大部分的杯测师,在前三栏的评比项目给了高分之后,后面的项目就会跟着一路偏高。这是定锚点的作用。所以在混合处理法的评比下,拥有十足干净度的咖啡,虽然我们知道是难得佳作,但是也很难获得分数上的排名肯定。 有时候是这样,当前卫性的风味出现时,保守派的老鸟杯测师,可能会给低分,因为他们想捍卫一些咖啡传统的味道,但是勇于挑战的老鸟杯测师,可能又会给很高的分数;这时候最可怜的就是菜鸟杯测师,因为这样的味谱在他们课堂教育里并没有被特别提出说是好还是坏,创新的风味,在他们脑海里,完全没有给分标准,完全无法下锚。比方说厌氧发酵刚做出来的那年,很多杯测师都不喜欢这个肉桂跟卤肉饭的香气(当初蜜处理刚问世的时候也是因为水洗派觉得非蜜处理不干净,因为当初还有所谓蜜处理的味谱),但是也有人很喜欢。然而当这款豆子突破Like vs Dislike的票选门槛,得了CoE之后,或者有选手拿去比赛得名了,就会获得‘专家认证过的好味道’的勋章一枚,下锚点明确,菜鸟杯测师以及大部分职业人员,也会变得乐意接受。 今年有趣的事情是,业界里头的酵母处理法,一直都处于一个不明的状态。有些人觉得这是作弊,有些人,比方说我,就会觉得这是精品咖啡必经的一条路,必经精品啤酒跟面包,就是在控制发酵的菌种。就在纷纷扰扰之时,今年三月,有幸在翡翠喝到了酵母处理的瑰夏,味道十分美味,当时其实心里最开心的,不是找到好风味,而是我很开心有一个知名度高的庄园,愿意做这样尝试。翡翠庄园的竞标结束后,这款咖啡获得买家好评,这个案例,也让菌种发酵控制,在处理法的世界里,有了正面的确认。但也让我不禁联想到,假如这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哥斯达黎加小农搞出来的话,他会被受到多少舆论批判?事实上这不是假如,这是已经发生了。菌种控制的处理法,就我所知,在哥斯达黎加已经进行多年,但是很多杯测师或是买家还是对这样的做法十分不信任,原因只是:这是一个大部分人没在做的事情。不管是厌氧发酵、或者菌种控制,都走过一样的路。 坦白说我也不知道我是发生什么事,很多人对杯测喜欢,是因为他们可以发觉咖啡里头的风味,然后去推论出这款咖啡豆的过去与未来。而我真的感兴趣的,是看到这些风味在玩弄着杯测者心中与现实之间的矛盾。这个文章没有贬意,也没有想解决什么问题,因为纯粹只是我写出我看到的,或者我自以为看到的而已。咖啡好玩,人更好玩。 文章出自:mojocoffee 【推荐阅读】:如何成为一名光荣的咖啡师?当学徒还是上培训课程好?什么是咖啡“杯测”?一杯好咖啡,咖啡业界是怎么定义的?
免责声明:本文部分图片来源网络,网站部分内容如图片、我们会尊重原作版权注明出处,但因数量庞大,会有个别图文未来得及注明,请见谅。若原作者有任何争议均可与网站联系处理,一旦核实我们将立即纠正,由“饮品界网”整理编辑,转载请注明,本文意在传播咖啡文化,若侵权请告知删除,谢谢~!
免责声明:本文部分图片来源网络,网站部分内容如图片、我们会尊重原作版权注明出处,但因数量庞大,会有个别图文未来得及注明,请见谅。若原作者有任何争议均可与网站联系处理,一旦核实我们将立即纠正,由“饮品界网”整理编辑,转载请注明,本文意在传播咖啡文化,若侵权请告知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