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精品咖啡文化杂志饮品界网导读当今世界的咖啡产量中阿拉比卡占据了7成,作为阿拉比卡中古老的品种铁皮卡由它的故乡埃塞俄比亚到遍布全世界,本篇就来讲述一下铁皮卡的传播史。铁皮卡的故乡关于阿拉比卡(Arabica)的称谓,其名称很容易让人误以为其故乡是阿拉伯半岛,其实它真实起源于埃塞俄比亚。之所以被称为阿拉比卡,其完全是阿拉伯半岛的关键地理位置,这个地方链接这亚欧非三个大洲,在大航海时代之前,这里是世界文化交流的聚集地,正如古印度数字经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后,因为当时的信息渠道局限性和信息滞后性,经过漫长的演变就成为了阿拉伯数字。直到1753年,植物学家林奈误以为该咖啡源自中东地区而赋予学名Coffea arabica L.。2002年,欧洲资助的一项咖啡遗传物质研究计划发现也门等地的咖啡基因多样性远低于埃塞俄比亚,这才“帮助”阿拉比卡找到它的故乡。第一站:也门关于最早记载咖啡的文献是公元9世纪波斯名医拉齐的《医学全集》,里面提及到了用“bunn”熬制出的汁液“bunchum”具有提神醒脑,治疗头痛的作用,喝多了会让人无法入睡。而“bunn”一词正是指的是咖啡果。而10世纪的波斯名医著写的《医学宝典》记载着“bunchum”的用法是从埃及、埃塞俄比亚等地传入波斯。由此看出阿拉比卡的传入阿拉伯半岛地区的时间大约在公元9-10世纪。咖啡起初传入阿拉伯半岛后只是作为药物治疗,经过数个世纪的“落地生根”,来到1500年前后,也门的摩卡港和亚丁港兴起了用晒干的咖啡果肉捣碎泡水喝,成为“咖许”,后来发展成果肉与肉桂烘焙的咖啡豆磨碎煮泡,称为“咖瓦”。第二站:印度1600年左右,印度一名虔诚伊斯兰教徒巴巴布丹前往麦加朝圣,迷上了咖啡,试图非法走私生豆回印度,盗取7颗也门铁皮卡咖啡种子,回到印度西南部的卡纳塔卡省,并栽种在甘卓吉里山成功繁衍,这是历史上第一例成功在也门走私咖啡生豆到外地种植的事例。第三站:欧洲在17世纪前后,也门摩卡港已经成为闻名世界的咖啡出口港口,而当时为了防止咖啡种子落入其它地方种植,出口的咖啡均以烘焙好的熟豆,所以咖啡也称为黑金。当咖啡与17世纪传入欧洲时,作为“海上马车夫”的荷兰嗅到了庞大的商机,可以说,谁拥有咖啡就等于拥有黄金。在17世纪初,以荷兰为首的欧洲人以非法偷取或武力抢夺的形式夺取也门的咖啡树苗,可欧洲的寒冷气候使得就算偷取得到的咖啡树苗也无法生存而枯萎。直到1616年,荷兰东印度公司船长德波耶克从也门摩卡盗取的咖啡树,运回阿姆斯特丹并悉心种植于大暖房内,终于得以开花结果。而这棵铁皮卡咖啡树也被称为“欧洲母株”。1699年,荷兰移植印度的铁皮卡到爪哇试栽成功,并于1706年将爪哇的铁皮卡运回荷兰培育。第四站:东南亚早在1658年,荷兰就把“欧洲母株”的后代移植到斯里兰卡,可惜种植失败。之后1699年,荷兰从印度东部的马拉巴咖啡树移植到爪哇,这次试栽成功,铁皮卡在爪哇稳定增长,1718年,荷兰把爪哇试种成功的铁皮卡移植到苏门答腊岛和苏拉威西岛。经过一个多世纪的繁衍,正当印尼的铁皮卡如日中天之时,19世纪末的一场叶锈病席卷了印尼绝大部分的铁皮卡,后来不得不引入抗病性较高的品种罗布斯塔。第五站:中南美1708年法国从摩卡盗取的咖啡树在第戎试栽失败。于1714年,阿姆斯特丹市长将爪哇咖啡树苗赠送给法王路易十四,法国也建立暖房细心照顾这棵独苗。并于1715-1719年间将这株母株的后代移植到中南美的法国属地,但都无一成功。1720年,名为狄克鲁的海军军官盗走了巴黎皇家植物园的一株铁皮卡树苗,一路保驾护航西渡美洲,1723年终于抵达加勒比海的法属马丁尼克岛,并小心翼翼地栽种这棵咖啡独苗。3年后,这棵“欧洲母株”硕果累累,直到1777年,马丁尼克岛就种植了1900万棵铁皮卡。而中南美洲的牙买加、哥伦比亚、危地马拉、哥斯达黎加、委内瑞拉等国在18世纪中后期也相继引进铁皮卡咖啡树,铁皮卡就此在中南美洲扎实生根了。第六站:19世纪的小旅行1825年,夏威夷引进危地马拉改良的铁皮卡,并种在科纳地区(Kona),也就成为今天著名的海岛咖啡——科纳咖啡。1904年,法国传教士田德能神父前往大理传教,在朱古拉村种下了一棵铁皮卡咖啡树。这棵咖啡树也成了云南咖啡的始祖。
免责声明:本文部分图片来源网络,网站部分内容如图片、我们会尊重原作版权注明出处,但因数量庞大,会有个别图文未来得及注明,请见谅。若原作者有任何争议均可与网站联系处理,一旦核实我们将立即纠正,由“饮品界网”整理编辑,转载请注明,本文意在传播咖啡文化,若侵权请告知删除,谢谢~!
免责声明:本文部分图片来源网络,网站部分内容如图片、我们会尊重原作版权注明出处,但因数量庞大,会有个别图文未来得及注明,请见谅。若原作者有任何争议均可与网站联系处理,一旦核实我们将立即纠正,由“饮品界网”整理编辑,转载请注明,本文意在传播咖啡文化,若侵权请告知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