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水温在咖啡萃取过程中扮演很必要的角色,高温低温都有其道理。闷蒸阶段的水温到底对咖啡风味产生怎样的影响?今天来看看WBrC选手抛出的低温闷蒸主张。手冲咖啡,是一段时间轴中透过各阶段的萃取方案,安排水与粉接触方式,从而诠释咖啡风味搭建其品饮结构的一种萃取之道。每一种咖啡,因为其风味与口感等特色的不同,可能有其最合适的萃取行为。透过调整水温、滤杯、分段水量,扰流方式,或是粉径粗细比重,冲煮者可以透过不同的参数的变化配搭,来影响咖啡最终的风味与口感面貌。本文,要透过探究两位WBrC世界咖啡冲煮大赛选手的“低温闷蒸”主张,解析闷蒸过程水温对咖啡风味的影响力。1.闷蒸的目标COFFEE图片来源craftcoffeeguru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闷蒸作为手冲咖啡的第一个阶段,它的冲煮目标考虑是多面向的。 首先,这是咖啡粉从干燥状态,迈向可萃取的湿润状态第一步。 其次,闷蒸阶段已经展开对各种风味物质的萃取,但不同风味萃取强度在这一阶段有析出的比例高低。 所以闷蒸的目标,一方面要将干燥咖啡粉预置调整至全面可萃取状态,一方面又要调控这一阶段风味物质可提取的比例。 本文针对“低水温”,分析WBrC选手的主张考虑点,提供小伙伴设计冲煮方案时的参考。2.主张低温的两位WBrC选手COFFEE图片来源bayawe温度影响萃取率,纵观2014年以来的WBrC的决赛选手,绝大多数都将水温设定到92度以上,最高温出现在2016年的亚军选手。但确实近年来冠亚军选手的温度有降低趋势,其中2018冠军与2019亚军两位选手,更在其自由冲煮的决赛展演,向评委解释他们选择用低温起始的理由,本文就针对这两位选手的主张进行分享。3. 2018WBrC冠军的低温理论COFFEE图:Emi Fukahori摄于2018年WBrC决赛图片来源goat-story来自瑞士苏黎世的2018年世界咖啡冲煮冠军Emi Fukahori,是2014迄今唯一在世界大赛采用变温冲煮法的冠军选手,她选择的滤杯是具有浸泡和滴滤两用的GINA滤杯。 Emi在赛场向评委解释她闷蒸选择低温的理由: “I set the temperature for 80 degrees to extract gently the sweetness, and lower temperature here support the fruitness without any dryness"我将闷蒸温度设定在80度,以便能温柔的萃取甜度。低温能够呈现水果的酸甜感,但是免于产生干燥的口感。” Emi萃取法主张三段式变温,闷蒸以低温搭配浸泡法,第二注水以高温搭配滴滤,尾段回到低温搭配浸泡。 Emi低温的重点放在温和的萃取甜并且防止干燥尾韵。4. 2019WBrC亚军的低温理论COFFEE图:Patrik Rolf 摄于2019年WBrC决赛图片来源:ikawacoffee来自丹麦的2019年世界咖啡冲煮亚军Patrik Rolf,采用自己设计的快流速平底滤杯April,他全程使用单一水温萃取,但是起始温度刻意偏低温。 Patrik解释他设定低水温的原因: “My water temperature is 91 degrees, the lower initial temperature helps me to control the acidity of the cup as the acidity extracted atthe beginning of my pour.我将水温设定在91度(搭配粗研磨),因为较低的起始温度帮助我控制酸质的强度,因为酸质是从咖啡粉接触水的一开始就先被萃取的。”PatriK低温闷蒸目标是控制酸度,EMI则聚焦在控制甜度释出与控制涩感产生。两人闷蒸聚焦的重点看起来不同,到底闷蒸的水温是针对酸度还是针对甜度有影响?5. EMI的闷蒸低温避涩说首先我们来看一下EMI选择闷蒸低温的理由,EMI认为闷蒸的低温有两个好处,一个是更温柔的释放甜度,另一个是可以避免涩感。COFFEE图:涩感Astringency发生在总萃取率拉高的阶段图片来源:ticocoffee咖啡的甜感与涩感,从萃取的时间轴来看,比较偏向中后段出现,甜感在中段开始萃取率拉高,涩感则是一直等到萃取率拉高阶段才出现。 甜感的来源是咖啡中的糖分子,涩感从何而来? 所谓涩感,EMI使用的英文字是”Dryness”,但另一也常提到与涩感有关的感官用语是Astringency。 它是一种口腔内的干燥感,是指我们喝完之后,舌头表面一种沙沙的粗糙感。涩感的发生,与咖啡中的一种多酚物质-单宁酸物质(Tannic Acid),与我们唾液中蛋白质结合后产生的沉淀物有关。COFFEE图:单宁酸的化学结构式(Tannic Acid)在红酒品鉴的世界中,单宁带来的涩感,有时能增添风味的复杂度。涩感属于口感的主观性舌头触感,有人完全不爱,有人可以接受一点。 不爱涩感的人,怎样避免萃取出咖啡中的单宁酸,需要学习技巧。 2018 WBrC冠军EMI的闷蒸低温,就是避免萃取涩感的一种冲煮方式,EMI的闷蒸低温重点放在"降低"咖啡粉的萃取率。 为何呢?因为单宁属于一种较难溶解的物质,它通常等到咖啡粉的萃取率增加后,才开始溶解增加其感知浓度。(参考下图)COFFEE图:单宁酸(蓝色线)出现在末段萃取在整个咖啡的冲煮中,咖啡粉的萃取率是随时间增加提升的,水温愈高当然萃取率会愈高。 如果闷蒸时选择高水温,表示在闷蒸这阶段对咖啡粉的提取率提高。假定我们的萃取率要达到19%才会释放出单宁酸,透过冲煮行为拉高萃取率,自然会影响最终的总萃取率增加。 这是为何EMI说,为了降低涩感,她在闷蒸时选择低温的原因。另一个EMI提出选择低温闷蒸的理由,与甜度有关。COFFEE图:咖啡风味释放的时间序图片来源 mapscoffee咖啡中的糖也是属于较晚溶解的分子,但是溶解时间早于单宁酸,大约在偏中段萃取时出现较多。 EMI在闷蒸采用低温,她提出的另一个主张是温和的释放甜味。怎样理解温和释放? 这一点,我们需要透过2019年世界大赛亚军对于低温控酸的说法,来理解。6.Patrik的闷蒸低温控酸说 2019年世界冲煮赛亚军选手告诉评委,他利用低温来降低酸质在闷蒸阶段的萃取率,藉此来提高甜感。Patrik的说法提醒了大家关于酸甜的交互影响关系。COFFEE图:咖啡酸在开始提取就高量释出咖啡中的酸因为分子量小,很容易溶解于水,所以释放的速度很快。 因此闷蒸阶段,酸性物质溶解到水中的比率高于甜感物质。 如果闷蒸的水温愈高,很自然在闷蒸阶段取得的酸质愈多。这里就是一个设定冲煮目标的取舍,因为最终我们想要得到的是一杯酸甜平衡的咖啡。COFFEE图:咖啡中有不同的酸质,图片来源 Kata Sára咖啡中有不同的酸质,同样是pH值3.0,柠檬酸、醋酸、乳酸各自在感官中,仍然呈现出不同的酸度和质量。 有些人可以喝有酸度的咖啡,但是对某种酸很敏感,例如有人可以接受苹果酸但讨厌柠檬酸。 酸的整体感受又是受到甜浓度的影响。Patrik提醒我们想要调整酸值与酸的强度,闷蒸是一个很重要的阶段。降低闷蒸水温,会压抑酸值最终在杯中的强度,这与咖啡师透过冲煮行为,想要带给品饮者的感受有关,你是想要萃出一杯很酸也很甜?还是以甜为主的咖啡呢?闷蒸阶段你的萃取方式,会决定你的酸值总强度。7. 酸涩甜三者的关系COFFEE冲煮咖啡最终是一个酸甜苦涩等各种咖啡中风味分子的调控,闷蒸高温带来酸质的高萃取,如果你闷蒸时拉出很多酸,那最后想要喝到酸甜平衡,你的甜度控制就会往闷蒸之后的手法移动。酸甜涩之间其实有一种互动关系,甜多可以抑制涩感,甜多也可以平衡酸感,酸多又会凸显涩感。冲煮绝对没有固定公式,一定要怎样萃取才是正确,这取决于个人化风味的主观喜好,还有针对每一款咖啡豆本身的酸度质量与特色,甜度的强度,还有咖啡品种而定。假定一杯咖啡中有很多的葡萄柚酸,也许总强度不多,但是偏偏自己不特爱葡萄柚风味,那或许冲煮有葡萄柚风味的咖啡时,就会选择抑制酸强的冲煮法。 利用闷蒸低温来调整涩感或是甜感,或是降低酸感,都是一种可行的萃取方式,当然不是只有透过闷蒸低温才能达到这个效果。COFFEE图片来源Matthew Kang不过,如果你没有尝试过降低闷蒸水温,想尝试看看低温对风味的影响,以上两位WBrC选手的理论,就是可以参考的依据。 如果你不仅想玩低温闷蒸,还想尝试高低变温,例如EMI的注水三段变温法:80-95-80。那绝对要先预备好最高温的热水(需要一把定温壶),然后另外选择闷蒸的手冲壶。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啊!闷蒸可以调整的不仅仅是水温,注水方式,浸湿滤纸方式,WBrC选手还有不同的主张,可以给我们参考。下次再继续分享啰!▼-欢迎关注原作者- END 版权信息未经同意请勿转载,欢迎分享朋友圈■ 文章来源:转载自公众号【咖啡公社】■ 侵权联系:weixin@coffeesalon.com■ 合作联系:微信 cofesalon▼2021《咖啡年刊》热卖中,点击阅读原文购买!
低温闷蒸有啥好处?WBrC选手如是说
2022-05-17
责任编辑:
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