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咖啡没有一个科学的粉水比例,就是在“夏季吧冲”。多少咖啡粉,应该注入多少水量,电子秤似乎成为了不可或缺的冲煮器具。然而,除了粉水比例外,还有另一个类似的参数称为粉液比例。粉液比,是指咖啡粉与咖啡液之间的比例,也就是说,用多少咖啡粉冲出多少咖啡液。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两套计算方式呢?原先以前,电子秤并没有做到现在的小型化,精准化。在这样的前提下,很难计算到底注入了多少水量。但是根据容器的大小或者容器的刻度,能大概冲出一个比例范围。例如Kono分享壶看似没有刻度,其实是标有了不容易注意到刻度,以标准的600ml容量Kono分享壶来说,上面有两个图标标识,分别是2杯量与4杯量的刻度线。Kono的一杯咖啡的粉量是120ml,那么2杯量的刻度线就是240ml,4杯量大刻度线就是480ml。所以也不难看出为什么使用Kono器具冲咖啡会使用12g粉、24克粉、36克粉这么刁钻的粉量。
Hario的云朵分享壶也有类似不明显的刻度标识,以01号壶为例,300ml的标识是在“APPROX”与“300”之间,200ml的标识是在第一层云朵与第二层云朵的交接处。
还有就是量杯了,上面有标明了详细的容量刻度。
粉液比数据准确吗?我们在说粉水比的时候,只要粉量的数值与水量的数值都准确的话,理论上是不会出现误差大的结果(电子秤数值反馈会比较精准)。而利用观察刻度的粉液比,受肉眼的角度观察,容易发生误差,大约是10ml左右的误差,如果桌子不是水平状态,误差更大。粉水比还有另一个好处是粉液比不及的,那就是可以精准地知道每一段的注水水量,掌握更精准的信息。
粉液比也有着粉水比不能比拟的好处,就是可调控性比较好,例如,滤杯出现堵塞的时候,可以注入大量的水翻滚分层,到时只要注意咖啡液达到目标数量就移开滤杯就可以了,不要考虑滤杯上多余的水。一些日式冲煮流派也认为,咖啡表面的泡沫是苦杂味道的来源(深烘咖啡豆,法兰绒年代),如果以粉水比为计量,水必须全部流入下壶中,咖啡泡沫中的苦杂物质也会流入咖啡液中,因此他们会采取粉液比例,最好一个步骤是把粉层抬高,避免泡沫掉入下壶。
粉液比与粉水比其实可以自由换算。这两者的区别就是有没有计算咖啡粉吸收的水。以咖啡粉饱和吸水为自身的2倍来说,粉水比1:15其实就是等同于粉液比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