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吴三岁的咖啡笔记coffeeToGo作者:吴三岁你有没有发现,很多咖啡师都有纹身?某种程度上来说,纹身已经成为了精品咖啡的一部分,我们可以很轻易在咖啡师身上发现各种「大花臂」。那么,为什么很多咖啡师都有纹身呢?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咖啡作为外来文化的一部分,她之所以在近几年里热度不断攀升,消费量不断扩大,是因为符合并满足了一些共通的需求,而这些需求跨越中西、触达男女、甚至链接阶层。但和慢慢走向更多人的咖啡不同,纹身的每一次出现,似乎都在挑动着一部分人的神经。@Sherry.C跳出咖啡产业,我们也发现,越来越多学历高、人脉广、影响大的,传统印象中不可能有纹身的人,开始大方地向我们展示自己身上的作品。这篇文章,正是从这种张力开始,还原纹身的本质,并试图消除对它的污名化。反思四种对纹身的批评社会上对纹身的批评,通常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种:
- 只有坏人采取纹身
- 纹身会带来疾病
- 纹身不符合中国文化
- 纹身会带来不良影响我尝试分别来回应。
1. 纹身与人品没有直接联系姑且不谈,到底什么是好人什么是坏人,这是判断标准和框架的问题。在心理学中,如果放下诸如精神分析、社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动机心理学、情绪心理学等等备受关注的大流派,有这么一个「小」理论对纹身现象做了别具一格的解释,它就是由马文·朱克曼(Marvin Zuckerman)提出的感觉寻求(Sensation Seeking)。(朱克曼教授)心理学很多传世的、影响巨大的理论和流派,都发源于创始人本身的人生经验。创始人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些一闪而过的特点,在实验中不断地完善和修正这些想法,比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以及斯金纳的行为心理学等等,都和他们的的切身经历密切联系。朱克曼提出的感觉寻求亦然。他年轻的时候喝酒,搭顺风车周游列国,似乎如果不那样做整个人就不能达到最佳状态。年老之后,尽管已经不那么追求刺激和冒险,但他依然想要获得更多新奇的体验。当然,把这种洞见完全归功于个人体验的话则过于简单了。除了对生活体验极其敏锐,在纽约大学获得临床心理学博士学位的朱克曼还有多年的行医经验。在学术引擎SEMANTIC SCHOLAR上搜索相关信息可见,朱克曼一生著述颇丰,且H指数高达76。作为最早提出要从生物遗传角度来研究心理学的先驱之一,朱克曼构建了一种心理生物学模型。也因此,朱克曼也从遗传学角度对感觉寻求作出了解释。朱克曼将感觉寻求的概念描述为:个体对变化的、新异的、复杂的、强烈的感觉和体验的寻求,并通过采取生理、社会、合法和经济的冒险行为来获得这些体验的愿望。高度符合这种特质的人群,称之为高感觉寻求者,反之则为低感觉寻求者。感觉寻求的研究,围绕四个维度进行,分别是:
- 刺激与冒险寻求
- 体验寻求
- 去抑制
- 无聊敏感性简单而言,刺激与冒险寻求追求的是呼吸加速的感觉,体验寻求的着重点是新奇,去抑制强调释放,无聊敏感性则关乎是否能忍受重复单调的事情。这种感觉寻求人格与遗传因素强相关。一项研究指出,这种特质的58%可以用基因来解释。对德国14-24岁年轻人的研究发现,相对于低感觉寻求者,更多的高感觉寻求者有纹身和身体穿刺。有意思的是,在职业偏好上,高感觉寻求者与科学兴趣正相关,而与事务性兴趣负相关。另外,高感觉寻求者也更加倾向于助人行业,且表现出对风险和前沿性工作的偏爱。因此,一个人去纹身,很大程度上是和TA的遗传基因相关,而后天文化影响和教育习得的权重远不如遗传重要。难道,有人一生下来就是坏人?
2. 纹身技术与文化不能混为一谈诚然,一方面一些纹身人员会忽略纹身过程中的卫生问题,从而造成被纹身的人感染疾病;另一方面一些传统的纹身墨水长期沾附在皮肤上也会对身体造成伤害。但这就类似于医学整形,其本质上是承认人在不伤害人(包括自己和他人)的前提下拥有对身体的主导权。至于「人工还是天然更佳」的审美问题,则不在此讨论之列。因此,一种更加审慎的方式,不是简单将纹身与疾病或者伤害混为一谈,而是思考为什么现有纹身技术会带来伤害?有没有办法在技术上减少甚至消除纹身带来的伤害?比如,2015年欧洲纹身与色素研究协会(The European Society of Tattoo and Pigment Research,ESTP)就发布了一本两百多页的《纹身皮肤与健康》。相比单从纹身技术来思考,这本论文集综合地讨论了纹身的文化、技术与产业。书中指出:纹身可以被认为是最大型且在进行中的,将粒子和化学物质注入人体皮肤的实验。然而,这个实验并没有协议,也没有记录,更没有系统的监控。(Tattooing can be considered the largest on-going human experiment on the injection of particles and chemicals into the human skin. However, this experiment has not been protocolled, has been off record, and has had no systematic surveillance.)这是不是说明:并不是纹身带来的伤害让我们很少讨论它,相反恰恰是因为必要关注和讨论的缺失,让纹身给我们带来了不必要的伤害呢?实际上,已经有学者在研究将刺青融入创新性教学当中,在培养和提升高中生的读写能力之余,培养多元且积极的价值观。堵不如疏,巧妙转化纹身的场景,是它未来发展的方向。
3. 中国并非没有纹身的传统姑且不论是不是一定要有这个传统纹身才可以存在,我们国家其实是有纹身传统且保留至今的。在56个民族中,有18个保留了纹身文化,其中比较完整的,一个是云南傣族,一个是海南黎族。纹身对这些少数民族而言,至少具备三种意义。首先从人类学角度而言,纹身是一种表达和叙述的方式。其次,纹身是社会学关切的对象,因为它能够折射了少数民族的身份认同问题;最后,它还和民族学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因为纹身很可能是一种文化遗产,代表了文化的传承。更进一步,难道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原文化中没有纹身吗?800多年前,一位举国闻名的将军出征前,母亲在他背上刺下了「尽忠报国」四个大字。那个人就是妇孺皆知的岳飞。没错,流芳青史的岳飞,在奋勇杀敌的时候,是背着刺青的。在这里也不讨论这段历史的真实性。即便这只是戏说,也流传过千年。这种故事中流淌的模因,经过那么多种思想的洗礼后依然保存到今天,侧面反映了纹身并不仅仅是最近才涌入的新鲜事物。不可否认,纹身在现代中国是和流氓、黑帮等文化一同发展的,也因此我们需要对纹身「扬弃」,而不是否认它的存在。
4. 纹身也可以传递正能量2021年12月底,中国国家体育总局新修《中国足球协会国家队运动员管理办法》,要求:国家队及U23国家队运动员严禁有新的纹身,对已有纹身者劝诫其自行清除纹身,如有特殊情况经队伍同意后必须在训练、比赛过程中对纹身进行遮挡;U20国家队及以下各级国家队,严禁征调有纹身的运动员。更早前的2018年中国杯足球赛,多名球员用胶布遮挡住了全部纹身。据媒体消息,这是因为一部分足协官员观看国足比赛后,认为这样「全身花花绿绿」会产生不良影响,特别是对青少年而言。当然,对国足队员纹身更多的批评来自那让人汗颜的成绩,有人觉得哪怕国足成绩再好一点,也不至于被广大球迷和官员吐槽纹身。然而,不管成绩好坏,纹身都不应该成为指责的对象,特别当理由是「产生不良影响」的时候。换句话说,如果纹身是一件坏事,难道当成绩提高就可以鼓励纹身吗?事实上,充满温暖善意的纹身比比皆是。还是拿足球来说吧,梅西的纹身有妻子、儿子和母亲,表达了对至亲的爱意。除此之外,Maroon5的主唱亚当·莱维的胸前也有一个白鸽图案的纹身,以此悼念在9·11事件逝去的生命。纹身作为一种载体,本身是中立的。技术的诞生无罪,罪在使用的目的。我们不能因为原子弹爆炸而指责核能,何况核能还造福了千家万户。纹在身上,还是纹在心里?网络上流传过这样一段话:我纹身、抽烟、喝酒、说脏话,但我知道我是好姑娘。真正的婊子喜欢装无辜、装清纯、喜欢害羞、喜欢穿粉色衣服。男人肤浅,都只看表面。所以,他们只能错过好姑娘,然后被婊子骗得痛不欲生。(Tattoo, smoking, drinking, I swear, but I know I am a good girl. Really a bitch like innocent, pure installed, like shy, like to wear pink clothes. Men are shallow, just look at the surface. Therefore, they can only miss a good girl, and be bitch tricked hardly wished to live.)不去考究这段话到底是谁说的,这在本文不重要。关键是,这段话其实是自己打脸自己的。前面一部分强调不能仅凭有限的行为线索去判断别人,但后面却又过度简化了他人的行为特征。看到这里,你可能会问:三岁,那你自己有纹身吗?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似乎我只有回答「有」,才能表达我对文章主旨的认同,如果我回答「没有」,那有的人可能就会说我「又当又立」。但是,我们尝试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不纹身是不是也是纹身的一种表达呢?如果有纹身的人,不要求没有纹身的人去纹身。那么,没有纹身的人,也不应该要求有纹身的人去除纹身。偏见无处不在。有人去纹身,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在身体上,有的人没有纹身,只是把表达放在了心里。小结这几年接触了不少咖啡人,相当一部分是毕业了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然后看见这个「看上去光鲜亮丽」的行业,就来试一下;也有不少是在大厂跳出来转行的,或者在学校里扔掉铁饭碗出来的,也有很多名校刚毕业不久,为了实现理想和个人价值来的。行业要发展,离不开从业者对行业本身的认同。而认同的很重要一个前提,是接纳多元。《海贼王》里的娜美,被反派抓走,不得不在手臂上纹了一条恶龙。在被路飞救出来之后,她没有把纹身去掉,而是把那条龙变成了一架风车,因为那是她想要守护的故乡。最后,如果想要知道自己到底是不是高感觉寻求者,可以去做朱克曼开发的感觉寻求测量表(Sensation Seeking Scale),可点击文章最下方的“阅读原文”进入测试(目前只有英文版)。 粉丝互动如果你也有咖啡相关的纹身欢迎拍一张照片发送至后台当然,也可以说说你的故事我们会把它做成一个“合集”届时与大家分享@JolinINTERACTIVE///参考资料Guo Can.(2016).Study on contemporary Chinese and American tattoo phenomenon(Master’s thesis,Harbin Normal University).Kristina Borisova Naneva. (2020).Tattoo culture in Contemporary China(Master’s thesis,Nanjing University,).Serup, J., Kluger, N., & Bäumler, W. (2015). Tattooed skin and health. Karger. Wang Mo.(2009).Hainan Li nationality tattoo and its sociality(Master’s thesis,Suzhou University).Zhang Huawa. (2019).An anthropological, sociological and ethnological study of dai tattoo art in Xishuangbanna(Master’s thesis,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 Zhong Ting. (2013).Research on the cultivation of visual literacy of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through “tattoo” teaching(Master’s thesis,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chinese-news-59836631图 |网络总监 | Célestine▼-欢迎关注原作者-
END 版权信息未经同意请勿转载,欢迎分享朋友圈■ 文章来源:转载自公众号【吴三岁的咖啡笔记 coffeeToGo】■ 侵权联系:weixin@coffeesalon.com■ 合作联系:微信 cofesalon ▼点击阅读原文,开始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