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浙江丽水,咖啡成了热词。去年9月,丽水提出促进咖啡产业发展的“三年目标”后,丽水的咖啡馆增长迅速,市区咖啡经营市场主体达到近120家,同比增长292.67%;丽水全市有咖啡店400多家,每万人咖啡馆拥有量超过国内很多一线城市。
上个月,丽水咖啡行业协会和青田咖啡协会相继成立。不产咖啡的丽水,为什么大打“咖啡牌”?
咖啡背后的产业考量
丽水人对咖啡的“执念”,多半来自青田县。青田有华侨约33万,大多分布在西班牙和意大利。受华侨文化的影响,许多青田人喜欢早晨在咖啡馆点一杯意式浓缩咖啡开始他们一天的生活。
这个小小的山区县城一度开出300多家咖啡馆,每天消费咖啡超过1万杯,青田人大多喜欢来自欧洲的传统咖啡,甚至还赋予了它颇具当地气质的新名字——青咖。青田还提出要打造咖啡文化小镇和咖啡博物馆。
青田乃至丽水的华侨文化,影响了丽水人对咖啡的喜好。1997年,丽水市区就有了真正的咖啡馆——蓝鸟咖啡店。“一开始,喝咖啡的人并不多,基本上都是在丽水的青田人光顾。”丽水咖啡行业协会会长徐肖宁回忆。2008年,他开咖啡店时,还有华侨打电话跟他争论怎样的咖啡更好:“咖啡应该是带油脂的,只有意式浓缩咖啡才是真正的咖啡。”
有相对坚实的咖啡文化作支撑,丽水想要在咖啡产业上更进一步。
目前国内咖啡产业的“蛋糕”足够诱人。近年来,中国的咖啡消费增长迅速,仅“天猫”上精品咖啡的销售量,就以200%的年增速爆发式增长,其中80%的消费者集中在一、二线城市。丽水有意在未来的咖啡市场中分一杯羹。根据规划,通过实施咖啡代理品牌培育计划、咖啡产业扶持计划,丽水将在3年内创立丽水咖啡品牌,逐步形成一套“标准+个性”的丽水咖啡品牌体系,提升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
据主营咖啡机和咖啡豆的丽水欧拉咖啡商行负责人夏忠辉介绍,近年来商行销量逐年增长,现在平均每个月能卖出几台咖啡机,咖啡豆的每月销量近350公斤。以咖啡为抓手,丽水想要探索原有产业链的改造提升。比如,丽水计划通过推进现有小家电生产企业改造提升,培育一批咖啡设备生产企业。另外,丽水还想发挥龙泉青瓷产业优势,在精品咖啡器具上做深做透。同时,丽水还希望借咖啡来加速华侨回流,充分发挥华侨资源的优势,加强与咖啡知名原产地种植、加工、经营咖啡企业的合作,提升产业的综合竞争力。
“咖啡之城”任重道远
丽水打出“咖啡牌”,在产业的考量之外,更重要的可能是对城市形象年轻化的迫切需求。
长久以来,丽水作为产业基础相对薄弱的山区城市,留不住年轻人。另外,丽水多年来在对外宣传中主打生态优势,以“养生福地”“长寿之乡”等为口号,吸引的更多是以休闲、康养为主的中老年群体。时间一长,整个城市的活力难免下降。“丽水希望用咖啡元素吸引更多的年轻人,让城市更年轻、更有活力。”徐肖宁分析,为此,丽水已举办国际咖啡博览会、发布“丽水咖啡全景图”、建设咖啡示范街区,尝试打造“满城咖啡香”的氛围。
然而,要想在3年内实现“咖啡之城”的目标,丽水任重道远。丽水市区花园路附近,是咖啡馆较为集中的区域,特色咖啡馆很多,但记者看到,也许是下雨的缘故,不少咖啡馆冷冷清清,店员坐在吧台里百无聊赖地摆弄手机,偶尔抬头扫一眼店内的场景,又迅速低下头去。
5月28日,丽水咖啡行业协会成立,会员几乎都是经营咖啡馆的店主,互相之间的竞争可能更多于协同。“目前大家目标还是比较一致,现阶段想的还是抱团发展,聚成合力来争取一些政策和资源也好。未来可能会通过协会组织一些活动和培训,动员大家参与进来。”徐肖宁还畅想过,通过政府或资本的力量,把丽水所有的咖啡馆都集聚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品牌打包运营。
市场的培育需要时间。政策导向兴起了咖啡馆热潮,但潜在的供需失衡和政策的可持续性问题值得关注。同时,人才的培养、市场的拓展等也是掣肘。最大的困难是产业链的缺失。目前,丽水的咖啡产业仅局限于咖啡馆和咖啡原料贸易等领域。“丽水不产咖啡,在原料和烘焙加工领域几乎是空白的。”徐肖宁告诉记者,“整体发展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周期。”
在长三角,立足地方特色引导产业,为培育公共品牌成立“特色部门”已经不是新鲜事了。比如,杭州建德就由市委书记挂帅“豆腐包办”,推进当地豆腐包产业发展的尝试,绍兴、丽水缙云等地曾探索成立黄酒办、烧饼办等部门,主抓公共品牌建设。不过,若要借力美食产品打造城市名片,除了时机把握,细致筹谋必不可少。相比其他市区县小有名气的美食产业名片,丽水咖啡品牌想要“无中生有”,既要利用好华侨要素回流等优势资源,还要在人才培育和产业链完善等细微处多加谋划。
标签: 咖啡 丽水 咖啡馆
上个月,丽水咖啡行业协会和青田咖啡协会相继成立。不产咖啡的丽水,为什么大打“咖啡牌”?
咖啡背后的产业考量
丽水人对咖啡的“执念”,多半来自青田县。青田有华侨约33万,大多分布在西班牙和意大利。受华侨文化的影响,许多青田人喜欢早晨在咖啡馆点一杯意式浓缩咖啡开始他们一天的生活。
这个小小的山区县城一度开出300多家咖啡馆,每天消费咖啡超过1万杯,青田人大多喜欢来自欧洲的传统咖啡,甚至还赋予了它颇具当地气质的新名字——青咖。青田还提出要打造咖啡文化小镇和咖啡博物馆。
青田乃至丽水的华侨文化,影响了丽水人对咖啡的喜好。1997年,丽水市区就有了真正的咖啡馆——蓝鸟咖啡店。“一开始,喝咖啡的人并不多,基本上都是在丽水的青田人光顾。”丽水咖啡行业协会会长徐肖宁回忆。2008年,他开咖啡店时,还有华侨打电话跟他争论怎样的咖啡更好:“咖啡应该是带油脂的,只有意式浓缩咖啡才是真正的咖啡。”
有相对坚实的咖啡文化作支撑,丽水想要在咖啡产业上更进一步。
目前国内咖啡产业的“蛋糕”足够诱人。近年来,中国的咖啡消费增长迅速,仅“天猫”上精品咖啡的销售量,就以200%的年增速爆发式增长,其中80%的消费者集中在一、二线城市。丽水有意在未来的咖啡市场中分一杯羹。根据规划,通过实施咖啡代理品牌培育计划、咖啡产业扶持计划,丽水将在3年内创立丽水咖啡品牌,逐步形成一套“标准+个性”的丽水咖啡品牌体系,提升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
据主营咖啡机和咖啡豆的丽水欧拉咖啡商行负责人夏忠辉介绍,近年来商行销量逐年增长,现在平均每个月能卖出几台咖啡机,咖啡豆的每月销量近350公斤。以咖啡为抓手,丽水想要探索原有产业链的改造提升。比如,丽水计划通过推进现有小家电生产企业改造提升,培育一批咖啡设备生产企业。另外,丽水还想发挥龙泉青瓷产业优势,在精品咖啡器具上做深做透。同时,丽水还希望借咖啡来加速华侨回流,充分发挥华侨资源的优势,加强与咖啡知名原产地种植、加工、经营咖啡企业的合作,提升产业的综合竞争力。
“咖啡之城”任重道远
丽水打出“咖啡牌”,在产业的考量之外,更重要的可能是对城市形象年轻化的迫切需求。
长久以来,丽水作为产业基础相对薄弱的山区城市,留不住年轻人。另外,丽水多年来在对外宣传中主打生态优势,以“养生福地”“长寿之乡”等为口号,吸引的更多是以休闲、康养为主的中老年群体。时间一长,整个城市的活力难免下降。“丽水希望用咖啡元素吸引更多的年轻人,让城市更年轻、更有活力。”徐肖宁分析,为此,丽水已举办国际咖啡博览会、发布“丽水咖啡全景图”、建设咖啡示范街区,尝试打造“满城咖啡香”的氛围。
然而,要想在3年内实现“咖啡之城”的目标,丽水任重道远。丽水市区花园路附近,是咖啡馆较为集中的区域,特色咖啡馆很多,但记者看到,也许是下雨的缘故,不少咖啡馆冷冷清清,店员坐在吧台里百无聊赖地摆弄手机,偶尔抬头扫一眼店内的场景,又迅速低下头去。
5月28日,丽水咖啡行业协会成立,会员几乎都是经营咖啡馆的店主,互相之间的竞争可能更多于协同。“目前大家目标还是比较一致,现阶段想的还是抱团发展,聚成合力来争取一些政策和资源也好。未来可能会通过协会组织一些活动和培训,动员大家参与进来。”徐肖宁还畅想过,通过政府或资本的力量,把丽水所有的咖啡馆都集聚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品牌打包运营。
市场的培育需要时间。政策导向兴起了咖啡馆热潮,但潜在的供需失衡和政策的可持续性问题值得关注。同时,人才的培养、市场的拓展等也是掣肘。最大的困难是产业链的缺失。目前,丽水的咖啡产业仅局限于咖啡馆和咖啡原料贸易等领域。“丽水不产咖啡,在原料和烘焙加工领域几乎是空白的。”徐肖宁告诉记者,“整体发展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周期。”
在长三角,立足地方特色引导产业,为培育公共品牌成立“特色部门”已经不是新鲜事了。比如,杭州建德就由市委书记挂帅“豆腐包办”,推进当地豆腐包产业发展的尝试,绍兴、丽水缙云等地曾探索成立黄酒办、烧饼办等部门,主抓公共品牌建设。不过,若要借力美食产品打造城市名片,除了时机把握,细致筹谋必不可少。相比其他市区县小有名气的美食产业名片,丽水咖啡品牌想要“无中生有”,既要利用好华侨要素回流等优势资源,还要在人才培育和产业链完善等细微处多加谋划。
标签: 咖啡 丽水 咖啡馆